最近看到一个令人骇然的新闻,湖北武汉一名初中学生跳楼自杀。
事情起因是几个学生在教室玩扑克牌,老师请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监控画面中显示孩子的妈妈在走廊里和儿子说话,妈妈情绪较为激动,打了儿子两个耳光。
当妈妈离开后,这个男孩子在走廊站了一会儿,突然爬上栏杆从5楼跳了下去,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轻生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加上今年疫情影响,学生们在家隔离学习,导致复学之后情况频出,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注意。
也许在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深深自责与懊悔的父母,但就像上海那个17岁跳桥和上述跳楼的少年一样,在孩子的纵身一跳之后,无论父母怎么想怎么做,都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孩子。
是妈妈的几句话,爸爸收走了手机,还是两个耳光,一顿推搡导致了这一场场的悲剧吗?
现在的孩子就这么脆弱,说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吗?
其实,轻生只是人们选择的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向世界宣告内心的暗伤,它只是一个家庭或成长环境日积月累的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北京大学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质的调查结果:中国学生5个人中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虽然在中国重要的自杀死亡危险因素中,抑郁症状排行第一,但大约有1/3的自杀者和2/3的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精神疾患。
在当今的中国,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杀手,有数据表明,在我国自杀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50%-70%左右,自杀的平均年龄仅22.5岁,目前中国青少年群体自杀率有所增高,且有低龄化趋势,而在各地心理咨询报告和心理测验结果表明,有潜在自杀可能性的青少年还大有人在,在日常生活中,媒体报道有关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
近日媒体的调查中,多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负责人都表示青少年首次成为了就诊的主要人群,就诊量占比达到了30%左右,问题也由升学压力向青春期情感、家庭破裂、失去目标等多方面扩展。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上看,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但又要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抑郁、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面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
此时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尚未发展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
自杀企图就是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
其次,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就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产生。
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没有适当的协调引导,很容易就会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甚至为日后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