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贺生病了,爸爸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说需要打五天针。贺贺最怕打针,每次打针,都使劲哭。打了三天之后,到了第四天,爸爸妈妈再次带他去医院检查,路上贺贺就说:“我不要打针,我不打针”。妈妈说:“那得去问问医生,医生说你的病好了,不用打了,就可以不打。”,到了医院,医生看了嘴巴、喉咙,进行了检查,说:“可以啦,没什么大问题啦,再坚持吃几天药。”,就在准备走时,贺贺扭头,小声对妈妈说:“你问问医生还用打针吗?”妈妈笑笑说,你问吧,贺贺推着妈妈说:“你问,快问呀!”,然后,我就问:“还有两针没打完,还用打吗?”医生说:“打吧,打完!”,贺贺一听,脸上立刻没了笑容,也不说话啦!
然后,爸爸妈妈就带他去护士那里打针,到了门口,贺贺说:“爸爸带我打针很好,妈妈带我打很不好,我让爸爸带我去。”,于是,妈妈在门口等待,贺贺跟在爸爸后面进了注射室,到了门口,妈妈就在外面听到贺贺的哭声:“我不要打针,我不要……”,然后,往回跑,这时,爸爸的声音响起:“必须打啊,你如果跑,拉回来打一顿屁股,还是要打针的,打还是不打?”,听到贺贺哭着说:“那好吧!”,接下来哭着打完了针。打完针出来,看到妈妈,贺贺说:“妈妈,我今天哭了,但我还是很勇敢地打针啦!”,妈妈说:“是呀,贺贺越来越勇敢啦!”
打针第五天。贺贺的病明显好了,早上一起床,说话的声音明显又提高啦,又恢复了先前的活蹦乱跳,但是,起床后说的第一句话还是:“妈妈,我不打针,坚决不打,永远也不打啦!”,妈妈说:“你不是很勇敢的小男生吗?”,贺贺说:“不,我不勇敢,我就不打针。”,为了鼓励,妈妈说,“再坚持一下,今天最后一针,打完就不打了,今天打完你的病就完全好了,妈妈可以奖励你一块巧克力”,贺贺最爱吃巧克力啦。结果没有思考,马上回答:“不,我不要巧克力,我再也不要巧克力啦,我就是不打针!”劝说无效,谈话在贺贺连续的几声“我就不打针,永远也不打”中结束。
吃早饭,喝药,又到了去打针的时间,妈妈说:“今天让谁带你去打针?”贺贺说:“我不打”,然后,推推了桌子上的故事说,看着妈妈说“讲故事”。妈妈说:“今天最后一天,讲完故事,去打针好吗?”,贺贺嘟着小嘴,带着哭腔说:“那好吧!”,《滑稽先生》的故事讲完了,贺贺又拿出了一本《话匣子先生》,妈妈说“最后一本啦啊,这本讲完必须要去打针啦”,贺贺点点头。《话匣子先生》快讲完的时候,贺贺又开始说:“我不想打针,我不打,就不打。”爸爸说,“快点啊,今天最后一针啦,要不然,坏细菌又要在你身体里生长啦”,爸爸边说边伸出一根手指,贺贺说“别伸手指,别数数”,爸爸说“那你快点走!”“好吧”贺贺跟爸爸出门啦!
为了让贺贺好好打针,爸爸妈妈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语言鼓励“要勇敢,你是男子汉,你最坚强啦”,故事诱导“坏细菌也害怕打针,如果不打针,坏细菌就会在身体里使劲长,吃肚子里的营养,还会让你发烧很难受,所以,要打针赶走小病菌”,讲道理,甚至批评揍屁股强制威胁,但是,贺贺始终没有克服对打针的恐惧。但是,相比妈妈的循循善诱,爸爸的严厉强迫更有效,更能让贺贺顺利地完成打针的任务。对于孩子来说,面对打针的恐惧是存在的,可以看出,贺贺确实很害怕打针,通过讲道理、故事诱导,他似乎明白了一些应该打针的道理,但还是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大人应该怎么帮他呢?通过贺贺的例子,我发现,适当的强迫也是必要的,在他内心明白,同时又恐惧,又抗拒,但又必须完成的时候,大人适当的强迫,促使顺利完成打针这一任务,之后,再讲道理,可以帮助他逐步走出内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