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读书盘点都会有一大群人发朋友圈,秀着自己一年来读了多少书。可是回看这些书,有多少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哪些书是让你精进了自己的知识?还有多少书已经仅剩下了一个标记“已读过”的书名?
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但是当下很多人却不是真的会读书。学生不会读书,每天累死累活的死记硬背,可到考试时还是徘徊在及格的边缘。职场人不会读书,平时高谈阔论,可关键时刻连述职报告都写的磕磕巴巴。
这时,大家不仅会问“我平时读了那么多书,关键时刻怎么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读书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我们不会读完就忘呢?才能够把书中的知识为己所用?
日本学生西冈一诚撰写的《高分读书法》为我们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他曾经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垫底,连续两年报考东京大学失败。但是在第三年,他总结了一套有效的读书方法考上了日本第一名校东京大学,并且担任校刊《拓展》杂志主编。
他把自己总结的有效读书方法写成这本《高分读书法》,帮助那些苦于无法提高成绩,深陷学习困境的学子们,找到了快速提高成绩并能够牢牢掌握知识的秘密武器。也给爱好读书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读书的能力。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都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一用就上手的秘密武器吧。
1 学会读书,要先改变思维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读书
作者在书中这样提到:“与增加知识量相比,能够把复合最低标准的知识量活学活用,才能通过东大的入学考试。”
不仅仅是通过东大的入学考试,在任何的考试中,包括高考,很多时候能够把最低标准的知识量用到极致也能够获得比较不错的成绩。
想起了曾经年级第一的同学在谈论自己高考前准备的时候,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她的理科不是很好,遇到难度很高的题总会束手无策。但是,她却在考试之前将理科的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将所有的基础公式全部记牢,将课后的习题反复地演练直到全部掌握。在理科的考试中,做到了所有的基础题全部正确,成绩达到了中等偏上,再加上突出的文科成绩,让她获得了进入大学重点实验班的敲门砖。
所以,在我们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用到极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改变自己读书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我们习惯的被动接受改变成主动阅读。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一个定义:信息不等于知识。
信息千千万,能够被掌握的并且能被运用的才是知识。如何把信息转换成知识?就需要主动阅读,并且是带着疑问的主动阅读。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先相信。“哦,原来是这样啊。”对于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为何是这样?我们却没有思考过。这些被塞进来的信息就随着时间的变化,按照记忆的曲线就被遗忘在了大脑的深处,或者被大脑判定为不重要的知识直接抹去了收到的痕迹。
孟子也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迷信于书籍的内容或仅仅拘泥于此,还不如不读书。
所以,要带着疑问去阅读一本书,才能够有有效的收获。在想一想它讲的是不是“真的或者从何而来的”的时候,你就开始了主动的思考,思考这本书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哪些是真的,作者通过哪些观点证明,与自己读过的哪些书可以互相佐证。在这时,大脑在开启了高效的存储模式,因为你的思考让它会判定这些信息是有价值也有意义的,需要被精心存储以备以后随时调取。
如果是自己知识的盲点,就在这本书读完后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来互证这些信息。在搜索互证的时候,不仅仅加深了记忆,也能够变成自己的知识被大脑存储起来,因为这是通过思考和搜证获得的,连搜索的过程都会让人印象深刻,记忆如新。
2 做好读书前的准备姿势– 有准备的阅读让你事半功倍
作者这样提到:“书籍,文章读不透的原因,90%是因为没有准备好。”
主动阅读时提出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提出疑问也是一门学问。拿到一本书,如果提出的疑问与本书毫不相关,那么这样的主动思考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那么,在读书前,我们该怎样准备自己的疑问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准备”的两个程序:装帧阅读法和提出假设法。
装帧就是一本书的封面内容和书封内容,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浓缩了这一本书的精华和概要。它能够让读者迅速地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了解作者的信息,知道他的履历,擅长的领域以及他的过往作品;以及其他大咖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封面和书封是让读者看到后决定买或者不买,有用或者没用的第一印象。
所以,在拿到一本书时,首先仔细阅读书封和封面的文字,获得这本书提供的主要信息。然后,提出关于这本书内容信息的假设。作者给我们列举了提出假设的三个步骤:
1 阅读目标– 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2 具体方法– 如何通过书中的内容实现阅读目标?
3 阅读起点– 对比阅读目标,我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有知识基础还是纯知识盲点?
根据装帧阅读法来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翻看自己的假设,检验它们是否与自己的真实情况保持一致。带着这样的疑问,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主动阅读。
在读书前,通过书面上的核心文字进行第一轮的提问与思考,我们就对这本待读的书有了自己的期望。一场知识的探索随即开启,不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乱撞,读完后就会有对这本书的评估,对收获的知识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也会一目了然。
3 选书也是一门学问。
现在的书非常的多,我们也确实做不到博览群书。所以,那些可以增加自己知识点,提高自己思辨能力的书成了我们的首选。那我们该如何从众多的书籍中挑出对自己有用的那些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5个方法来实践。
1 阅读畅销书
2 靠谱大V推荐
3 阅读经典
4 设立年度阅读主题
5 有目的的阅读盲点领域书籍
读书就要阅读经典,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理论。一本书能够经过岁月的洗礼,让不同年代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都能够产生深度的思考,这就是经典带来的跨时代的魅力。在任何的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论中,阅读经典都是必不可少的。
畅销书可能不会成为经典,但是它一定讨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可以通过畅销书的内容来了解他为什么畅销?它对于当下的热门话题有怎样的理解和讨论?这些都可以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点作比较或者相互认证,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点或者巩固知识。
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圈,我们依然要为自己设立疑问:想要拓展自己哪一部分的知识?想深入了解哪一个领域?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制定年度阅读主题。通过大V推荐,或者阅读优质书评去筛选想要阅读的书籍,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顾颉刚先生说:“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读书这件事并不难,但是想要能够做到有效地阅读,这是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的。在最初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可能会很慢,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的准确。有些人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会放弃,就会觉得这样的方法不适合我,转而去学习别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需要千万次的刻意练习,才能够熟练地运用。
就像书中提到的:“人是一种很强大的动物,不管经历多少困难都能重新来过;不管是多难的事,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无惧困难,进行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将别人教与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刻印在脑海中。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技巧,更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搜索获证的能力。这些能力也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场景中,成为有利的竞争砝码,让人一生获益。
让我们行动起来,练习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去创造开挂的人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