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万物有阴阳,后者也是它们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本身,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同样离不开这两面,如果以坚持的时间为阴,那么他在单位时间内在此领域的种种所为便为阳,如饰演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东北军阀张作霖的中国电影协会主席李学健老师;如果他有第二阴和第二阳,那么他就是双料人士,如华人的音乐神话亚洲天后歌影双栖艺人大姐大梅艳芳;如果他有多阴和多阳,那么他将是多栖巨擘,如娱乐圈三栖全能艺人刘德华郭富城黄渤,再例如国外的达芬奇,身兼画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等多个标签。
阴阳互补,缺一不可。在这里,主要说的是阴面,即坚持的时间。为什么主讲阴面,因为上面举例说的从一个领域的优秀者到多栖能人,他们加起来的人数对比整个人类才仅占20%。对,这里我认为也是符合二八定律。其他80%的人的一阴和一阳都不是合一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缺少一阴,也就是坚持的时间。
坚持的时间,也是自律的时间。在某件事上坚持1秒钟,比如减肥,坚持1分钟,坚持3天等都代表不同的含义,体现了距离自律的程度。有的人在一件事上能坚持一定的时间,比如2个月,然后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诱惑停滞一段时间,后又坚持2个月,如此不断地反复循环,这种比较规律的行为称得上自律吗?完全不是。只能说,他在那件事情上离自律很近,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他的前方好像有一道隐形的隔膜,始终阻碍着前行。修真小说里把这层隔膜称之为瓶颈,有的人始终无法突破,甚至一辈子都被困于此瓶颈。作者勾勒的虚幻小说世界的人物现状无不被还原成当下真实的故事。
小说的作者讲的是实情,不说被困于瓶颈的人,在自律的赛道上还有刚起步的,有行在中途的等形形色色。而后半场的人绝对是极为上进的,他们有了一个好的前半场,接下来的情况就像我一个初中的后桌跟我开的一个小幽默:从前有一个太监,然后她就不说话了,我说下面呢?她说下面没有了。这可不成啊,下面没有了,那他就是失败的。没达到终点的都是失败的。后半场的人接下来做的除了不可能发呆就是不小心被赛道旁的异性勾魂跑偏了赛道。裁判说,你违规了,下年度再来跑吧。赛道有赛道的规矩,自律有自律的逻辑。
自律,这么个东东,有它的运动轨迹,也有它的底层逻辑。
这里,用自律的反面不自律来论证,证据会比较足。
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自律的例子,仍以减肥为例,我们在受到美味的诱惑时,意识到要克制自己。但没过多久,还是冲动了。事后往往有一丝忏悔:当时心里确实是抵制美味的,可不知怎么,就冲动了。那冲动的那个人是谁,也是你没错,既然你的反应是抵制的行为,那么冲动的行为到底是谁在暗中主导。对,是你的潜意识,不自律的潜意识。不自律作为自律的对应体,在人文科学上的位置和自律是相同的,自律有它的底层逻辑,不自律同样也有。人是趋利动物,能权衡利弊,做出有利于自己的事。不自律同样趋利。当面对可口的美味时,此时你的”不自律”也就是”不减肥”会想:吃了美味,我的美食的欲望会充分满足,利+10分,也就是丁点增加肉肉的风险,害–2分,一番计算后纯赚,为啥不搞。如果你是林志玲,会算:吃了美味,满足了食欲,利+10分,但是如果脸上长肉,胖了,影响了形象,害-2分,同时因为形象降低,给某某牌那啥衣代言的广告费200万就泡汤了,害-200,权衡利弊后,这尼玛,自己怕要去洗胃了。
所以,自律的逻辑是和不自律是一样的,就是权衡利弊,让自律的利大于弊即可。掌握了自律的逻辑你才掌握了第一步。很多人连第一步的理论逻辑都不清楚,那么他一直原地踏步,无法持续坚持的行为再不断地重复循环就见怪不怪了。
以下简单罗列了部分利弊:
获利:
1、精神上:
成就感/自豪感:自己悟出方法或内心能感知自己的进步;别人的鼓励、赞美和褒扬
幸福感/愉悦感
满足感:食欲、情欲、享乐欲、控制欲、求知欲等
2、物质上:
获得金钱
物品或礼物
危害:
1、精神上:
虚拟成就感:由代入感介导的虚拟环境成就感,如沉溺于游戏,小说,电视
痛感/酸痛感/痛苦感:生理上的改变引起的疼痛,如刚开始健身乳酸的累积肌肉
2、物质上:
损失金钱
失去物品
以上每一项独立名词都是定性分析,我们想做的是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可以对其加减合并。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只能大致去量化,把获利每一项都赋予阈值0|-------------------|10,每项无获利值为0,极限获利值赋为10;危害每一项都赋予阈值-10|-------------------|0,每项无危害值为0,极限危害值为-10。最后将总获利加上总危害值,结果为正则整体获利,结果为负,则整体有害。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时会一时兴起做了某件事,为什么会去做,因为我们能获得好处。但一遇到其他诱惑或压力就没忍住,随后导致了前功尽弃。原因是初始没有计算这种突发情况的比值。当我们刚开始跑步或健身时,头一两天没问题,但第三到第四天,就坚持不住,不想继续了。这里肌肉的乳酸在不断的累积,酸痛感的比值在不断扩大,本能自动算下来的结果总比值为负,当然不想继续。
自律的第一步逻辑有了,它的搭档也应运而生——方法。逻辑为阴,方法为阳。有了理论逻辑的支撑,针对性地去做就好了。梳理几条:
设定目标,遵循SMART原则,制定一个明确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可实现的(Achievable),与事情相关的(Relevant)在规定的时间(Time table)内完成的目标。明确具体的,越具体越好,意义在于分拆成多个小目标,使难度系数的比值降低。
比如跑步设定目标,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早晨起来洗漱结束后沿着小区外围道路跑一圈
多认同自己,哪怕今天进步一点点,也是好的,因为和没进步是0到1的区别。
多出去走走,多结交一些能够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人,近朱者赤,通过主动去营造别人对你的正向影响来增加获利的比值。
学会放松,欲速则不达。这跟第一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降低负面比值。当随着单位时间的积累,负面比值在增加时,我们需要的是放松。等到比值降下来时再继续,循序渐进。这条没掌握好,很可能就因为负面因素增速过快引起过激的排斥反应导致机体不想再次经历这种反应而一直放松下去。
多问问自己,当食欲等其欲望扩张时,想想满足了欲望之后的样子,出了获得欲望的满足,自己还能得到了什么,可能什么都没有,又失去了哪些东西。
最后,遇到事情要多问为什么,不局限于自律,找到症结的逻辑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