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苏轼,
但你知道他一般不看书吗?
在公号拾遗上,看了一则小故事:
> 苏轼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看他。
> 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
> 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觉你来了。
> 朱载上问:“每天的功课是什么?”
> 苏轼回答:“抄《汉书》。”
> 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
> 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 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
> 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
> 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
> 朱载上说:“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呢?”
> 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
> 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明白。
> 苏东坡说:“请您说一个字。”
> 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
> 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 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
>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
> 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苏轼到底有多牛呢?
看看这堆称谓你就能明白。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堪称中华文化集大成者。
这么天资卓越的人还抄书?
天才不都是过目不忘的吗?
且抄的还是**《汉书》**,
《汉书》那多长啊?
纪传体通史,
十二篇本记,八表,十志,
七十传,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全书共八十万字。**
**全书共八十万字!**
苏轼
抄了三遍,
尽管不是全文抄写,
这个量也是惊人的。
要不说,
毅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一代文豪真不是盖的!
而且他不光是抄抄就算了,
你看人家这效果,
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
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如实呈现,完全copy到了大脑里,
放现在,上个《最强大脑》不成问题。
震撼,佩服,惊讶……
一般看完故事,点个赞,
赞叹几句,
牛逼!简直是火星人!
或者像老朱同志一样跟儿子念叨念叨,
要努力啊,你看看人家苏子。
也就差不多了。
效果吗?
你听说过朱家父子因为这件事情,
学习变牛了吗?
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
和老朱父子一样,
我们一般想不起来再问问自己,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你什么?
我到底知道了什么?
能不能一二三四地说清楚?
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毫不含糊地说清楚?**
时间就这么被浪费了,
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因为不能**至极致的认知**,
是无法召唤行动的。
没有行动,就没有进步。
回到问题,
找到原文,
重抄一遍上面的故事,
果然有了新发现。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
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
且云:“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
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
对云:“钞《汉书》。”
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
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
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
公视之,皆不解其义。
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凡数挑,皆然。
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 1.为什么是《汉书》?
很多大牛成长中都会遇到一本特别的书,
这在各路巨人传记中,
多次出现。
与之相遇,
巨人们的灵魂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
至此,
念念不忘,
回响无穷。
《阴符经》之于苏秦,
《太公兵法》之于张良,
《道德经》之于马云,
《证券分析》之于巴菲特,
《龙马传》之于孙正义,
而对苏轼来说,就是《汉书》。
为什么是《汉书》?
因为命中注定。
倒推,
**这些书有什么共同点?**
- 其一,无比重要,关键,且经典,
只有好书,硬书,关键的书才值得反复读,乃至反复抄写。
不然《知音》《读者》你纵使抄写百遍,收获仍然有限。
一个人生命中有两次生日,
第一次是出生,
第二次是你真正理解了自己的那天。
很多人的那一天就是找到那本书的时候。
经典的基本标准是打得败时间,
如林迪所说: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
生命每增加一天,
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
生命每增加一天,
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寿命。
简单地说,
存活越久的书籍,会存活更久。
这就是经典。
《汉书》是经典,
而且对苏轼重要,关键。
- 其二,《汉书》是史书,
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记录,
(不讨论真实到底存不存在)
史书富集大量事实。
事实永远有力量,
鲜活事实会永存人间。
一个事实能生无数个观点,
关注事实是性价比超高的读书方法。
所以,
苏轼抄《汉书》是告诉我们,
选书的重要性,
核心竞争领域,
经典,重要,关键,
且必须的硬书,
才值得猛攻。
你找到你的那本书了吗?
- 2.为什么是抄?
不是看,不是读,
却是抄?
抄写和其他方式比较,
虽然看起来比较慢。
但好处也很明显,
抄写能强迫你专注,走神就会抄错。
抄写能强迫你记忆,抄写是高强度刺激。
抄写能强迫你思考,帮助你发现细节。
从信息的留存度来看,
抄写比看比读要高得多。
要知道,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
都在跑神!
这是个事实。
不信问问自己,刚才你在想什么?
苏轼抄书,
帮助我们更新了第二个重要认知,
厉害的读书人一般不看书,
苏轼抄书,
李敖撕书,
马斯克拿来就用,
这些,都比“看书”猛!
真想学点什么,
先戒了“看书”。
- 3.为什么就抄几个字?
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
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
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
苏轼抄写的方式并不是原文照抄,
而是抓取关键词,
一两个字。
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
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联系后文看,
苏轼能根据一个字倒背如流,
那么他必然在之前已经背下文章,
所以这里的抄写
是复习,
是温故。
他在告诉我们,
复习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操作。
他有两步操作:
- 第一,提取关键词,抄写成册。
- 其二,自我训练,看着关键词背诵。
提取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这是在加强刺激的强度。
写成册子,就可以随时随地背诵,,
这是在加强刺激的频率。
哪里有过目不忘的天才,
天才不过是正确持续努力的代名词。
加强记忆,
原理上就两个关键,
强度和频率。
操作节奏上也是两种,
“日课”就是每日安排专门时间复习,
这是密集进攻,
册子随手可见,
随时随地复现,
这叫分散防守。
苏轼抄书向我们展示了记忆的终极秘密,
> 以点带面+密集防守+分散防守
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
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朱新仲听明白了要勤奋,
但未必知道:
核心领域最重要,关键,经典的书一定得死磕。
真正想学点什么,先得戒掉“看书”的习惯。
苏轼抄书的核心技术是以点带面+密集进攻+分散防守。
你没有记住的知识,根本不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