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茄子、辣椒、冬瓜、豆角等之类蔬菜上市季节,都会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那些点点滴滴。
我外婆家在枞阳石矶镇何家庄(不能确定村庄)。每年暑假都会去趟外婆家,之前都是爸妈带着春节去,后来长大了,大概上初中时,爸妈让我们姊妹自己去。我家在老洲,刚开始交通工具好像只有小轮(也许小轮便宜些吧),我们在老洲12点至1点多上船,快的话到枞阳要5点多,晚点要到6、7点,夏天还好些,冬天下小轮天黑了,下轮船还有十多里田埂路横七竖八,绕过来弯过去,好像我们从来没歇过店,都是赶夜路,风雨无阻,有时妈妈也会走错路。
不过我们单独去都是夏天去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也好害怕,每次都硬着头皮走。一望无际的田野那个时间段想找个问路的都很难,记忆中没有迷失过方向,也有错过但绕来绕去还能找到正道,那时去农村根本没有什么传递信息可言,外婆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哪一天会去,更不会指望有人来接了。
记得有年暑假,妈妈让我一个人去,随带二斤香油给外婆,路途之遥,力气之小。二斤香油、几件换洗衣服和几本暑假作业,还有一把黄油布雨伞。走着走着,这行李感觉越来越沉,拎也不是,背也不行。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才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叫天不应。我自认为想了个好法子,油瓶挂在黄布伞上背着,还着实轻松不少,七走八走,摇摇晃晃,油瓶掉下打碎了,吓的我直哭,包裹里带了一双田径鞋,我把香油一点点捧起来放鞋里,然后就那样捧着鞋一路走一路哭着去了外婆家,进门油没了,鞋报废了。万幸没挨打也没挨骂……
翻过一个小山坡远远可以看到外婆家了,这时心情就特别好,路过外婆家菜地,过条小塘埂就到了,外公、外婆、小舅舅都欢欢喜喜接待我们,为我们烧最好吃的,最拿的出手的就鸡蛋了。我们都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当夜无话累的倒床就睡。
第二天家里可热闹了,小伙伴们听说文伢子来了,外婆家挤满了和我们一般大小的娃娃军。这是我们那些年暑假去外婆家渡过最好的夏令营,上山下河村里村外无处不到,冬天还学会了踩踩高跷,直至打高跷雪战,还有木套孑(冬天套在棉鞋上的鞋)。夏天和小伙伴们去水塘里洗冷水澡,有一次,我踩到了一个软软的圆滚滚的东西,吓的我从此以后都不敢下水洗冷水澡了。
最难忘的是外婆家的菜了,遇到风调雨顺年成菜多的吃不掉,我们把多余的喂鸡喂猪。大旱之年,每天早也浇水晩也浇水,那菜还是长不好,地里的菜少,而且干巴巴的苍老许多,我们就在地里找幸存的那一点点小茄子和辣椒,或几根豆角,还有好小好老的冬瓜和南瓜(大概浓缩的都是精华),回家我们把这些放一起炒,油是自己种的菜籽油,酱是自己酿制的豆瓣酱,经过柴火锅爆炒,那个色,香,味。闻着直吞口水。我虽然没尝过满汉全席,不知道什么才叫山珍海味,但这道菜才是我的满汉全席、山珍海味,感觉好吃的不得了,那个色香味至今难忘。我每年都在效仿着炒,可惜找不到昔日那种感觉和味道。
现在外婆家再也不是什么穷乡僻壤了,距离枞阳一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路程。小舅舅小舅妈是当家主人,时代在前进,枞阳也像全国一样,在日新月异中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