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北京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不久前闭幕的北京冬奥会,它是一场安全、简约、开放的冬奥盛会,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生机,为饱受疫情影响世界提振信心,具有深远意义。
相比于传统冬奥会开幕式,本届冬奥会着重体现了国潮风,闪现了众多的创新元素。“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火炬传递中利用小火炬代替圣火台,表明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承诺。令我感触颇深的还是那些身着白鸽服饰的孩子们,他们天真无邪,传递着对和平的美好祈愿,流露着中国人对爱的深切情愫……我想,这样精彩绝伦的奥运开幕式只会也只能由中国人向世界呈现,这恰恰是源于民族内在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家国延续千年的希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民族内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守望相助,共创未来。
北京冬奥组委制定的详实、精细的管理方案和志愿者的热心服务,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构筑了一张安全网。管理、调度人员用近两年的时间打磨每个细节,组织突发事件演练,像紧急救援、恶劣天气运行、检测兴奋剂等多场景综合演练,只为了这十六个比赛日的安全进行。不光赛时有全链条的供应保障,冬奥村的生活也是井然有序。相信不少朋友已经领会到了冬奥村随处可见的黑科技:智能升降床板,VR体验,无人驾驶汽车,传菜机器人等。这些管理政策的颁布和科技应用的落地,是依靠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的努力而得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依我看来,在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北京冬奥会的这片沃土上,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散发着一份光热。
闭幕式的现场灯火阑珊,人们在为北京冬奥会表达自己最后的不舍。看到俄罗斯和乌克兰运动员相互拥抱的场景,我的眼睛湿润了。十六天的比赛,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俄乌冲突不断升级,这样的拥抱的确不能为两国缓和矛盾起显著作用,但足以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它跨越地缘政治间的鸿沟,冲破种族主义的阴霾,直击每个人的心灵,荡漾着柔和的碧波。
距离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已经过去整整十四年了,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到“一起向未来”,这十四年,变了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北京欢迎你”的热心;这十四年,变了的是运动员的面孔,不变的是他们为梦想追求卓越的决心;这十四年,变了的是口号,不变的是中国同世界共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恒心。这十四年,我们,一起向未来!
在坚持不懈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拼搏奋斗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同气连枝,勠力同心,激发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