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咸阳城七十里的杜邮。白起举起手中的将军剑。他问道:“我有什么罪,竟落得如此下场?”接着,他自答:“我确实该死啊,我在长平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这就足够偿命了。”
这是史记的记载。然而历史的真相如何,无人知晓,白起究竟在死前留下何种遗言,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举起手中之剑的那一刻,一定感受到了六国百万亡魂的怨念,也感受到了数十万秦军英灵的呼唤。
片刻之后,白起的千秋功业戛然而止,他的灵魂也与这无数逝去的生命融为一体。
一、白起:战神
白起出生在郿县,是土生土长的秦人。秦自商鞅变法之后,以耕战立国,士卒斩首可得爵位,普通士兵也可以崭露头角,成为历史的弄潮儿。白起在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在秦军中脱颖而出,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他必是一位极为聪明善学、勇猛果敢之人,才能在已经成为战国最强的秦军之中显得出类拔萃。
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升任左庶长,领兵攻韩。此时他已经引起了秦国庙堂的注意。一年之后,丞相魏冉举荐白起为主将,东出函谷关,反攻扼守崤函通道的韩魏联军。白起敏锐地察觉到韩魏两军貌合神离,以疑兵拖住韩军,以主力先破韩军背后的魏军,接着又回师包围韩军并歼灭之。十万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并攻城夺地,使韩魏两国门户洞开,一蹶不振。白起一战成名。
一年后,白起攻魏,夺城六十一座。之后几年又连续攻赵、攻楚,攻占郢都,火烧楚王龁夷陵,夺取楚国巫郡、黔中郡,迫使楚国向东迁都、放弃祖宗之地。楚国从此被大大削弱,失去与秦抗衡的能力。前279年,白起以攻楚之功得封武安君,声震天下。
前263年,白起夺取韩国野王,隔绝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韩王命上党郡守冯亭降秦以息兵患,冯亭不从,以上党献赵,意图诱使秦军攻赵,促成韩赵联盟抗秦。赵国经过激烈争论后,接收上党,派大将廉颇驻守。前261年,秦派大将王龁攻上党,与赵军激战。此时,白起对外称病,未带兵出击,其实他在等待机会。
老将廉颇早已名声在外,尤其善于防守。他在长平战场构筑三层防御体系,在王龁的攻击下,虽然第一线阵地失守,但是两军在丹水两侧形成了对峙,秦军无法前进,而赵军更绝不会后退。此时,赵国内部流言四起,声称秦军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奢曾在瘀与之战正面击败秦军,威望极高;其子赵括人称马服子,熟读兵书,引经据典,常常驳倒有多年作战经验的大将,但被人评价为只会纸上谈兵。赵括多次向赵王建议,应当改变战法不再防守,主动出击击败秦军。
此时的赵国,内外交困。长平对峙三年,国内存粮不多;向齐国借粮,齐国不理;韩魏自顾不暇,燕国包藏祸心,楚国相隔千里,皆不相救。若倾力出击,尚有一线生机,若久拖不决,国内将大乱,不战自败。而秦军将领是王龁,远不能与白起相提并论。在此情形下,赵王决定拼死一搏,命赵括为将,替换廉颇。
得到消息之后,白起秘密赶赴前线,接替王龁。白起先是引诱赵军进攻,使赵军将粮食辎重留在小东仓河谷,主力前出到丹水两侧的秦军壁垒之前,接着派奇兵插入赵军主力与辎重之间,消灭赵军补给物资;同时派奇兵两路共两万五千人,攻占战场北侧一系列山岭之上的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本是廉颇建立用于保卫赵军与本土补给线的最后一道防御工事,现在成了困住赵军自己的牢笼。此时,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大致指山西南部黄河以北之地),征发河内15岁以上男子入军,各赐爵一级,以保证秦军的补给和兵员。赵括得知秦军乃白起领兵,吓得肝胆俱裂;四十万赵军无法突破秦军壁垒,被包围在狭小的河谷中,军粮断绝,只能突围。“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这是何等绝望。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投降。
二、白起:杀神
面对四十万投降的赵军(对这个数字历史学家向来存有疑问,认为实际数字要大大小于四十万),白起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将他们全部杀死。从此以后,白起被称为“人屠”,只要说起白起,就一定会提到他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此事成为他永远的枷锁。
然而白起有得选吗?四十万成建制的赵国军人,在秦国国内收留,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若掀起叛乱,后果不堪设想。放回赵国?那么长平之战前功尽弃,秦军将士鲜血白流。
长平之战是白起的人生巅峰,也是他的兵家绝唱。三年之后,他就因多次不听秦王命令而被赐死。命运急转直下,令人扼腕叹息。
人是什么?人是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白起是谁?白起是大秦上将军,赳赳武夫,国之干城,白起要对秦军负责,对秦国负责,对秦人负责;白起是六国的仇敌,歼敌百万,天下震恐;白起要痛击六国,助秦一统天下;白起是秦王的臣下,秦王亲赴前线支持战争,对赵国进行战略欺骗诱使赵国任用赵括,以举国之力支持白起打赢长平之战,白起不能让秦王的努力付诸东流。
可是白起也是秦军中一老卒,起于微末,受穰侯魏冉知遇之恩,为国立功无数。长平之后,他建议不要休兵,一鼓作气攻占邯郸争取一举灭赵。秦王不允。史记中记载,韩赵派苏代重金贿赂秦国丞相应侯范雎,使范雎劝阻秦王停止攻赵。实际上,长平之后,秦国疲敝,放弃攻赵也有充足的理由。范雎是因为一己之私,担心白起在朝堂中的地位超过自己;还是只为国家计,属于路线之争?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只身一人赴秦、助秦王罢免权臣魏冉,又献远交近攻之策的范雎,是秦王亲政的第一功臣,秦王对他的信任,超过白起。范雎与白起,纵无嫌隙,也难谈亲密。
白起主张攻赵时,秦王不再支持,范雎也不支持,反而后来派王陵攻赵,结果战事不利;秦王和范雎要病愈的白起领兵,白起愤而拒绝,并说此时攻赵时机已过,应当收兵。接着,魏国信陵君促成合纵,大败秦军。白起说道:“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昭襄王不能容忍这样的白起。身为大将,不听君命,恃功自傲,出言不逊。于是强令白起赶赴军中,接着赐死于杜邮。可怜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歼敌百万,陷城七十,却落得如此境地。
三、白起:巍巍武安君
世间多庸碌之辈,生死之间,斗转星移,六国仇怨早成烟云;秦帝国二世而亡,也不长久,“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四十万降卒固然可怜,但是没有留下一个名字;亡国之恨,早已无人在意。可是巍巍武安君之威名,永世长存。白起死后,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念”;太史公赞白起曰:“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唐太宗李世民说:“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白起后人白居易追忆先祖,写道:“后非其罪,赐死于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甚至有人将白起神化,据说陕西宝鸡一带,只要疫病一起,就会立“克长平四十万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将司马靳”旗号祭祀,希望白起与其副手司马靳能保佑当地居民免于瘟疫。
历史懂得军事家白起的无上成就。英雄之名所以永存,是因为殒命之后,其事迹却流传千古,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只要有人活着,英雄就活着。
武安君白起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