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英雄》是著名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代表著。本书成书于1948年,其中阐述的英雄的成长之旅模型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传播的进程,时至今日,众多好莱坞著名导演、编剧依然把它奉为神书。
在本书中,作者坎贝尔认为,虽然在不同的时期,英雄有着不同的面孔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这些英雄都遵循着相同的成长模式。英雄成长为英雄,一般都会经过三个阶段,包括启程、启蒙和回归。
其实不只是神话、影视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路径不也是如此吗?从一个刚进入社会的愣头青,在犯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也许还会取得一些成就。无论是多么光芒四射的成就,到了最后终究要荣归故里,此时,你会卸下以往的成就,重新思考活着意义,回归生命的本质。
启程
在好莱坞影视中,我们经常在开始的时候看到英雄的生活环境遭遇重大变故。也许为了生存,也许是为了复仇而踏上了英雄之旅。此时的英雄还不是真正的英雄,心里也没有坚定的使命。
最近看了比较火的一部电影叫《失控玩家》,这里英雄的启程比较别致。虚拟世界里男主Guy的英雄之旅,不是离开他生活的世界,而是作为游戏NPC的他有了自我觉知。从他意识到自己与那些游戏玩家不一样那一刻开始,他就踏上了英雄之旅。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关键选择都可以视作英雄的启程,高考志愿的填报、第一份工作的选择等等。
起跑线上的输赢对于英雄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已经在路上了。这也是从一个英雄从一个少不经事的男孩(女孩),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成人的第一步。
启蒙
英雄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英雄要想成为真正的英雄,一定要经历困难和挫折。但是挫折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英雄,也可能会成就恶棍。
英雄还需有人能在关键时刻给他指点迷津,这个人要能帮助它从冲动、犯错的愣头青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个角色就是英雄的导师。在电影《蜘蛛侠》中,前辈罗伯特·唐尼就是彼得·帕克的导师。因为导师的存在,小彼得·帕克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进而成为了复仇者联盟中重要一员。
导师的角色不同于老师,导师不一定会传授你技能,但是在他的影响下,你可以走上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同样非常需要导师。有句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不一定能给你指出有“钱途”的路,但是导师会在你心里播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会成长为你渴望的样子。
很多时候,英雄成长不仅需要导师指路,同时也需要对手磨炼自己。英雄需要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也不断给自己制造麻烦,在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克服重重困难中不断提升自己。好的对手应该是一面镜子,英雄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因为持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而不相为谋。
对手不一定都是外在的,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那就是我们自己。每一个试图阻止你早起的小人、每一次拉你沉沦的自己,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对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战胜自我,才是最大的成就,这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死磕。
英雄归来
在神话故事或者好莱坞大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英雄战胜恶魔之后,满载鲜花和掌声荣归故里。然后故事就进入了尾声,留给我们无限想象。
然而,现实世界总是不如神话中那般美好。王子和白雪公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在一起,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等待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生活琐事和一地鸡毛。
英雄也是一样,载誉而归并不是英雄之旅的终点,英雄还要面对如何从跌宕起伏的英雄之旅回到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好比那些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老干部,当荣耀和权势都成为过去,该怎么应对这个落差。
此时,英雄需要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开启新的人生旅程。有一本书叫《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这本书是一位105岁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以及对死亡、生命、家庭、朋友、工作、孤独等问题的思考。
在这位老人100岁高龄的时候,他又开启了新的征程。101岁时,克服恐高症,第一次乘坐直升飞机;102岁,与人合作办巡回音乐会;105岁,经常做演讲、写专栏、接受媒体采访。
英雄没有了荣耀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英雄要热爱生命,乐于奉献,常怀悲悯之心。
在写这篇读书感悟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做自我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英雄,在人生旅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承担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角色,比如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爸爸妈妈、老板职员...每一个新的角色都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也一天天变得强大。
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慢慢卸下这些角色。不必再服务公司,不必再作为儿子去尽一份孝心,不必再去尽抚养子女的义务,相濡以沫的老伴相继离去...英雄终将迟暮。此时我们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这也许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深思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