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的‘小’聪明
谈到孝文帝拓拔宏,我们立马想到他的文治武功,对他变革之法娓娓道来,在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之时,这位具有良好政治眼光的明君也十分机智的“心机boy”了一回。
大家都知道,当时北魏朝中的旧臣大都反对迁都,如果硬迁的话,肯定会招致很多不满,致使朝野动荡,这时的孝文帝可是早早的比鲁迅先生更早的发现了中国人喜欢“折中”的特性,他做出了一个让朝臣更加心力交瘁,直喊’不得了,不得了’的决定——“南下伐齐”。
而后孝文帝不顾劝阻,领着三十万大军,风风火火的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踏上南下的征程。一路跋涉,到洛阳时,军虚马疲,这时我们的孝文帝精力充沛,做出一副势不伐齐死不归的样子,百官惊惧,急急劝阻,恳请孝文帝停止南征,孝文帝先是坚决不听劝阻,还要治罪劝谏的人,后在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不停的苦苦哀求下,觉得时机到了,便装作不情不愿的做出妥协,:“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那来都来了洛阳,干脆就迁都洛阳吧,这时,比起南征来,迁都就成了件小事了,群臣便‘欣然‘接受了迁都。
你看,鲁迅先生提到的“开门”和“拆屋顶”之间的选择,其实早在1500年前就被古人运用自如了。
2.嵇康不洗脸 刘伶难离酒
嵇康是魏晋名士,行如松,坐如钟,铮铮铁骨,自是一番风流倜傥,可是除了为人熟知的与山涛、吕巽的绝交书,在临刑前的广陵散,他还有个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特殊习惯,那就是——不爱洗脸。
他年幼丧父,由母亲兄长抚养成人,自幼读书十分认真,据说一年难得洗几次脸,说是怕把读过的文字洗掉了,所以甚少洗脸。想象一下,穿过千年时光,轻松俘获你们芳心的嵇中散大人,其实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你们的男神大人是瞬间幻灭?还是感其气度风流,更是崇拜?
同为竹林七贤,和嵇康一起饮酒达旦,吟啸山林的刘伶也是有趣得很。关于他的逸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有两则,一为病酒,一为袒腹。
刘伶甚爱喝酒,一日不离,在因为饮酒大病一场之后,刚病愈他又馋酒问夫人要酒喝,夫人哭着把他的酒砸了,劝之喝酒不是养生之道,应该早早戒掉。刘伶说 ’好啊,但我自己做不到,要备酒肉在神面前起誓才行。’ 夫人高兴的备上酒肉,哪只酒肉刚上,刘伶拿起酒肉就开吃喝,对神言:’妇人之言不可听,我刘伶因酒得名,一天喝五斗还嫌不够。’ 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至于袒腹那可是魏晋人士放浪形骸的通用标志,前有王羲之袒腹东床,直被老丈人郗鉴相中做了女婿,后有刘伶裸身屋内,为客所讥,反笑说:’天地是我的房子,屋里是我的裤子,而你,为什么出现在我裤裆里头。’ 直说的客人面红耳赤,拿他没有办法。
3.王戎的"抠门"
魏晋时候"奇葩"多,要说"抠门"可少有人能比得过王戎,钱在他这里可比亲情重要多了,侄子结婚仅仅送了一件单衣不说,过后还将衣服要了回来,女儿出嫁时借了一笔钱,王戎心里也耿耿于怀,直至女儿将钱还给了他,他才给了女儿好脸色,余嘉锡也讽刺他"重货财而轻骨肉",到今日我们也忍不住笑言:"是亲生的吗?"
而王戎之吝啬远不止于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意思是王戎有好李,怕人买了李可以自己种出好李,故将李子的核取出,由此可见,王戎甚为悭吝。不过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应固结于此,王戎如此世俗的一个人,能在竹林七贤之列,与嵇康,阮籍之流清谈,能在乱世之中得以善终,定是有他过人之处与处世之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事有两极,兴许大吝者反而慷慨呢?王戎省的这些钱都用于何处,今已不可知矣,也许用以救济穷人,也许仅仅喜于收藏,或者,只为在那政治黑暗的时代,表现出俗不可耐的样子,一世逍遥。
这种不可知,不可定的可能性,与我们探求的欲望相得益彰,在我看来,便是"历史"二字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