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读写班的卓伯乐在周末以徐则臣的《露天电影》为例应用小说元素对该作品进行了解读。
一、标题解读
首先,《露天电影》标题起到了一个线索的作用。15年前,秦山原是个放映员,播放的是露天电影,15年后,孙伯让对秦山原的报复方式,也播放露天电影,它作为一个线索,接接了现在和过去。
其次,是个身份。对秦山原来说,放映员,是他过去的身份,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对孙伯让而言,则是个学习的象征。“我”讨厌秦山原这样的人,但“我”学习他,要变成他,这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最后,露天电影,它是块幕布,有放映机,投射过去,有个看的见而又看不见的故事的张力。把看不见的龌龊事情放在这里,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审判,这是文章本身的魅力。《露天电影》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是一个文化人对一个愚昧者进行的启蒙,但它如果给人带来了伤害,裹挟着另外一种东西:秦山原对女性身体的占有,它就变成了一个公开审判的东西,就代表一种审判的意义在里面。
通过以上分析,《露天电影》有很多的蕴涵,这个标题是最合适的。我们平时看小说,就要去想: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它代表着什么东西在里面。
二、细节分析
第一小节
车子正跑着,顿了一下,又憋熄火了。
这句话给人的感受:短、三个动作的连续,对开头进行提速。
很短的句子中用多个动词快速地转折,迅速进入情节,垫定文章的基调。这种转折也是人物命运的转折。
下面一句,司机的话,“出门在外,穷讲究个屁啊。”日常化语言,很有画面感。司机的话或许是作者的观点,但把它放到了人物角色中,这话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粗俗、大大咧咧、接地气。与秦山原的文化人不符,所以借用了司机这个工具人角色,作者不能跳出来讲话。
秦山原的目的是海陵,结果车子熄火,在扎下停了下来,人物没有直接去目的地,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比较含蓄,有一定的波折,这样才吸引人。从主题看,是人物命运的改变,路即代表人生的一个意象,所以开篇写了车子、路,是为了让人物命运出现转折。
再者,扎下对主人公来说已经被遗忘了,遇到了才一点点回忆起,所以不能直接去扎下,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是作者没有直接写秦山原在大学校园看到“扎下”二字,回忆在扎下的那段“光荣历史”,而是设置了开篇的情节的原因。没有作者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一下子达到目的地,而是要经过一番波折。
接下来是旅客下车撒尿的一个画面。男人站着,女人蹲下,不一样的是秦山原,下雨天,打着伞,要找一个能遮蔽自己的地方,这是一种对比,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不同,也就是突出了人物的异质性,塑造了人物性格:好面子、讲文明、有尊严、有礼貌,体现了秦山原的与众不同。
司机的催促“快点”与秦山原“难以知觉的慢”,形成了一个对比,在节奏上和行为上都是快与慢的冲突。这里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也是秦山原自己的一个固定视角,同时也是一个男性视角,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比较有代入感。
“他打算把这一伟大的想法写进著作里”一句,想法竟说是伟大的,这句话是在撒尿时想的,这一低俗和伟大就具有反讽意味,品味撒尿的过程,就有某种暗示意味。
司机喊他快点,司机还在喊一句,是写法的实质的体现,叙述上“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让情节快速地完成,让情节波动、迟滞,有阻碍,有转折,这样文章就会摇曳多姿,会显得生动形象。
回到中巴车上,一车的人表情都很诡异,司机对他嘿嘿地笑,这也是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秦山原拎着行李下车了,司机不笑了,这里也有小转折,从开头到这里,人物命运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早呢”承托了上文。这也是开头的趣味性。
秦山原坐车去海陵,中途下车去扎下。这是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暗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泡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就要改变他的的命运,改变他行动的轨迹。所以要写第一部分。
由此小结:
如何对人物进行立体地刻画,使人物鲜活?
在语言方式上,用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去描写。
作者不要跳出来讲话,要通过人物来展现。
通过对比体现人物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