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看完两本书书,简单做个比较。尤其是第一本,为人父母要重点学习。
一、积极处世(青少)vs积极主动(成人)(下同)。
在人生旅途中,时刻谨记:你是司机,不是乘客,更不是看客。要养成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和习惯。习惯成自然,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习惯必须从日常小事做起。遇事积极主动像老虎,不要做缩头乌龟。
对孩子来讲,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与任何人无关。为自己而学,这是最该越早知道越好的要事。
自驱力的挖掘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秘密,而是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转变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自驱力就像小马达一样,一旦植入孩子心中,那后续就不乏永动力了。
对成年人来讲,也许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一段时间,也许一开始积极主动的心态在经历各种人和事儿以后会变得消极被动,随大流儿的心态应运而生。人到中年,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从内部觉醒觉知开始。
二、先有目标后有行动vs以终为始。
对于少年来讲,年轻是资本,时间是最大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讲,没有规划是很正常的。对于做规划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逐渐养成习惯。
举例说明,对于漫长的两个月暑假,以前的作业比较少,大女儿也就每天做一点,我也没太关注。
自从看了这本书,我让她把作业规划简单列了一下,防止开学前恶补作业。她也马上六年级了,作业越来越多,没有清晰的规划就会满眼都是作业,整天活在焦虑之中,导致学也学不好,玩也玩不好。
这里有个妙招,要学会拆解目标。看似15篇日记,20篇阅读,4篇作文,还有背诵课文等其他科的作业。猛一看,貌似很多,可是分均到每周就很少了。所以,做规划这个习惯要让她慢慢养成习惯。目前试行一周,效果不错。
三、重要的事情先做vs要事第一。这里要区别对待。
对于孩子来讲,目前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这个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比孩子认识地更为深切。可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就会让家长言语之中带着焦虑,无形中让孩子产生为家长而学的被动心态。
我们可以让孩子多体验生活的多面性,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在对比中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而作为成人来讲,要想好好教育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要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就必须克服自己休闲娱乐的惰性。在家里给孩子营造学习氛围。为人父母,教育子女是第一要事。可是教育子女不是生来就会,而是要不断学习的。
最好的陪伴是互相成长。所以,要想与孩子同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四、双赢vs共赢。
对于孩子来讲,这个习惯要从小养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后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里涉及孩子在学校的同学以及在家里和兄弟姊妹的交往中的原则。
两种心态毒瘤要避免:竞争和攀比。可以和自己竞争,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攀比更是要不得。
总之,孩子的自我评价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不以外人的评价为转移。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热爱就是热爱自己。
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你vs知彼解己。
我们有两只耳朵一张嘴,所以,当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让你的耳朵成为摆设。
这里应用亲子关系再恰当不过了。要学会倾听,用眼看,用心听,然后应用反射法做到有效沟通。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连个玩笑都不敢开,都不敢畅所欲言,那么亲子关系的亲密度也可想而知。
要先通情,再达理。简单粗暴地我不要你觉得,而要我觉得是不适用任何良性关系沟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要改一改了。
至于成年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我们还是要尽量掌握这个沟通法则,为今后与人合作中掌握先机做准备。
六、协作增效vs统合增效。欣赏差异,要包容,找到高明的方法,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鼓励孩子们在与同学交往中,摒弃嫉妒之心,以欣赏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周围一切的人和事。为对手喝彩也是一种气量!
对成年人,不断优化自己,努力融入整体中,发挥团队协作的增效功能。
七、磨刀不误砍柴工vs不断更新。
对于孩子来讲,磨刀就是不断磨砺自己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身心都锻炼好,才能应对复杂的外部情况。
没有一劳永逸,更不可能躺平,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拥有顽强的意志力,一往无前的勇气,才能克服一切艰难困苦,达到理想的彼岸。
对于成年人来讲,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就以为永远不写作业不读书了,现在看来大错特错了!
惟有读书学习是普通人进阶的最低门槛。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不公,社会不平,可是又有谁能反观自己的不作为呢?
社会不欠我们什么,反而给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生活条件。惟有我们奋发图强,不断向上,才能达到你的心中梦想。要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否则只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
看完这两本书,明晰了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引导孩子养成受益终身好习惯的重要性,任重而道远。不过,知道以后要做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惟有此,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保证90%的不偏航!
加油,致敬每一个读书学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