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是一个活在未来里的人,未来里担忧的总是坏的,糟糕的。我经常被白菜说,担心那么多,也来不及一个意外的打破。
我能感觉得到我的担忧让我忽视了很多幸福,忽视了享受当下的快乐,每天都是压抑,困在自己驻造的牢笼里!
原来,活得这么累,是因为自己将自我困在过去、未来、人际关系中。当从这些束缚解脱出来,会发现:我其实一直很自由。
“原因论”与“目的论”
原因论
原因论:心理创伤学说是原因论的典型。一切的结果都先有原因。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决定的。 原因支配结果。现在甚至未来都是由过去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这个观点很好理解:“因为有A所以才不做不到B”理论,其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例如:我经常会给自己找这样的借口:“我因为工作经验为零,所以不能找到好工作!”,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工作经验的限制,我是会找到一个好工作的。”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轮分析:我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在找工作的时候碰了很多壁,给自己造成了一定创伤影响,与自己现在找不到我满意的好工作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按照这样的逻辑:应届大学毕业生出来都不能找到好工作,跨行跳槽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的经验值都为:0.
所以,以这样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无非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找的一个合理化理由,避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目的论
目的论:考虑的是现在的“目的”,而不是过去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同样,我抱着“我因为工作经验值为零,所以找不到好工作”之类的想法,如果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来看:这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为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即“外部因果律”。其实,按照我真正背后的动机分析:我是害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能胜任,会受到批评和谴责,也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表面我很想改变,其实,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所以,我目前对于工作现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
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活在当下,是最幸福的!过去主义者、未来主义者总是有太多的担忧和不确定,因为不确定就会生出莫名的焦虑和恐惧。在自己还没有迈出向前的脚步时,内心已经发出:不要向前,否则你会体无完肤!
“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理论,是在为自己的不改变找一个适当的借口。
以我自己为例:最喜欢这种无意义的幻想:“如果我可以变成娜娜那样的人就能够很幸福!”“如果我有时间,我一样可以成为娜娜一样厉害的人物!”其实,这类似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多。其实,通过这样的句式理论是为了给自己保留“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意付出努力,害怕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意因为自己能力有限而失败的现实。我只想活在某种可能性中。再过些时间,我可能又会以“我资源太少”或“我不再年轻”什么之类的借口。
所以说:人人都期望改变,但是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改变第一步应该先理解。要改变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且,一定要弄清楚“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都是太正常的规律。一直以为是不是强迫症在作祟,原来这些腹黑的想法其实每个人都存在。只是我发现了恰好又找到了一点点解药!
最后,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全书采用对话方式来进行思辨,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