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的由来

褙(bèi)子,又名背子、绰子,是从隋唐时期的“半臂”演变来的。是宋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一般作为女装,但实际上男女皆可服之,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制变化甚多。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穿。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

褙子,是由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半臂和中单演变而来的。 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褙子。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褙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褙子”,又名“绣䘿”,亦名“罩甲”,背子始创于秦,渐为庶民所采用。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
    捡个男神做老公阅读 3,621评论 0 0
  •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 前言 写给喜爱太极拳的武术朋友们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今虽门派繁多,实一脉相承。太极拳以它...
    阿德乐阅读 11,129评论 0 12
  • 来源/网络(侵权删) 收集/女频网络小说写作素材 古代男子服饰 宝蓝底菖菖蒲纹杭绸直裰 宝蓝底玄色步步高升团花的茧...
    小说写作素材阅读 49,778评论 2 35
  • 宋代汉服大致有官服、便服、传统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 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
    揉夙阅读 5,334评论 0 2
  • 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根本方法传统服装有两种根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年代,...
    cba3352cb5ed阅读 5,79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