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垄断意味着暴利
有可能各位看官听说过关于一个古希腊科学家(兼哲学家)的一个趣闻传说。当时有很多人看到这个科学家,只要是赚了一点钱,就会去旅行花掉了。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所研究的一些科学,没有什么用处。有一年,这位科学家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观察天象,预测第二年橄榄会大丰收(这种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高科技了),便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租下了村子周围的榨橄榄油的机器。等到第二年,橄榄果然丰收,人们这个时候纷纷向他来租借榨油的机器,因为这位科学家的正确预测,他大赚了一笔钱。那位科学家就是泰勒斯(Thales),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在故事1中(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如果各位看官用发散性思维假设一下(这有可能被人解读为空想症哦),当时泰勒斯所用于观察天象的知识不是他个人所绝对垄断的,也就是说,其他人也有可能掌握这种科学知识的情况下。泰勒斯还有可能赚这么多钱嘛?
一个不严格的简单推论:在某种技术绝对垄断的情况下,会对那种技术的掌握方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历史案例
其实中国古代的丝绸,就是一种高度保密的技术,西方人当时并不知道丝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各位看官如果小的时候养过蚕宝宝,那一定知道其实丝是由蚕的口中吐出的),所以从中国贩运丝绸到西方,这是有非常高的利润的。后来据说是在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在位)时代,西方才通过引进蚕种,并用蚕所吐出来的丝进行了加工,生产了丝绸。
故事2:激励 = 高效
在斯科特.普劳斯(Scott Plous)先生所著的《决策与判断》一书中,引用了一个关于裁缝的故事。
一个犹太裁缝在一个反对犹太街区的地方开了一家裁缝店,一开始,每天有人到他店门口,一直大吼,“犹太人!犹太人”。后来这位裁缝想了一个办法,他对那些人说, 任何人喊他一声犹太人, 就得能得10美分。后来得到激励后,那帮人更加兴奋地去他的店门口喊“犹太人“,而他只给他们5美分(他辨解说今天只能付这么多),接下来几天,他只给那些人每人1美分,同时还声明,他不可能再付更多,要么拿1美分,要么就离开。最后那帮人决定离开,并且还对那个裁缝大叫,”只出1美分,还想让我们叫你犹太人,真是疯了!“
在故事2中,那位聪明的裁缝,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们在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在这里,那位裁缝先生并没有掌握了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却对人们的心理预期,进行了引导,改变了人们称呼他为犹太人的原有动机(原有的动机是骚扰裁缝),现在变成了金钱激励(即那些人是为了钱去称呼他为犹太人),当裁缝宣布要么只付1美分或者不付的情况下,那帮人觉得是免费奉承了裁缝,于是那帮人在没有得到足够金钱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目标和行为的不一致感到不满了,于是最近决定离开。
一个不严格的简单推论:即使在没有掌握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某种技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人们心理上的变化来获取潜在的利益。
历史案例
这是一件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享利·哈里逊小时候的事情。他是出生在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个好心人可怜地问道:“难道你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值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就没人有兴趣扔钱给我了^_^。”
故事3: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是关于一家美国电脑公司的故事。
当初这家电脑公司在全盛时期,曾经在小型机和文字处理机市场占有绝对的技术上的优势(1986年时,美国空军基地安装信息管理电脑系统就是这家公司中的标,当时IBM也是竞标者之一,但被打败了)。后来在PC(个人电脑)兴起的时代,IBM却开放相应的技术标准,并与PC兼容机厂商组成了联盟,以期能打败这家竞争对手。3年后,IBM的个人电脑已经可以运行100多种软件,而这家公司的个人电脑却没有任何一种软件可以运行。据说这家公司的总裁曾经秘密拜访过,微软的比尔.盖茨,希望与微软进行合作(注:当时的微软公司还很脆弱,还需要IBM的扶持, 所以比尔.盖茨拒绝了那位总裁的请求)。后来慢慢地,这家美国的电脑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后,这家公司被荷兰计算机服务公司GetronicsNV给收购了。这家公司就是曾经著名的王安电脑公司(可能很多年轻的看官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名称了)。
一个不严格的简单推论:即使拥有技术上优势,如果不能跟随世界发展的趋势,不能进行适当地转型以适应新的形势的话,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反而会慢慢地失去其使用价值上的优势地位。
历史案例
一战末期,英国的工程师们发明了坦克,这一新型的作战武器迅速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一战没过多久就结束了。但是一战结束后,英国人对坦克的认识一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很快,反而德国人在对坦克的认识上和技术升级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二战时,德国坦克的综合实力就超越了英国坦克。
故事4:做伟大的艺术家
这是一个关于苹果和微软的故事。
1983年,因为乔布斯发现了GUI(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商业价值(注:这是指Xerox施乐公司的原型机Alto), 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Lisa,这个是首次采用GUI的商品化计算机。Lisa一诞生,就震撼了整个微机市场。苹果公司开始进入上升期,Microsoft的比尔.盖茨心里不爽了。于是比尔.盖茨找到了乔布斯,不知道是如何忽悠乔布斯的,但最终比尔.盖茨得到了一份Apple的GUI(注:这里指的是Lisa原型机)。比尔.盖茨得到了Lisa原型机后(这相当于是把技术进行了变相移交),马上组织人马进行研发,在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 3.0,并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打破了任何软件产品的六周内销售记录,从而开始了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此时乔布斯发现了比尔.盖茨这个小偷(胸中的怒火肯定是免不了的啦),但是已经为时太晚了。对此,比尔.盖茨并不否认(这也是一种很有自信的态度),反而很得意讥讽乔布斯说:“我们有一个富邻居(注:这是指Xerox施乐公司),他家有一台电视。当我们想偷的时候,发现乔布斯早就偷走了,可他却说我们是小偷。”其实毕加索先生(著名西班牙画家)在很久之前,就描述过类似的道理了:“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偷窃^_^。”
一个不严格的简单推论:即使一家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去投资并拥有了某种具有优势技术的组织,在获得了成功的时候,不应该把这种技术轻易地让竞争对手”复制”过去。
历史案例
20世纪80年代初(注:那个时候,日本提出了“电子立国”的国策),当时有件比较著名的日本商业间谍窃取IBM核心技术的事件,被当时美国舆论界称之为“新珍珠港事件”。当初在1981年时,有一个日立公司的工程师从一个日立公司在“硅谷”的代理商那里得到了IBM公司308X系列(注:这当时是IBM的最高商业机密)27卷设计资料中的10卷,那个工程师很想得到另外的17卷资料,后来因为这个计划被IBM所获知后,在FBI的介入下,最终这个商业窃取计划以失败结束(其实最终这个商业间谍事件是以庭外和解的方式结束的)。
我想各位看官,应该是比较厌烦了,说来说去,都是在讲一些以前的故事。好无聊啊!以上的故事,如果各位看官早己知道了,就当是休息一下啦!
本文作者:夏良炜(点融黑帮),个人偏向养宠物狗,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尤其是读经济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现在点融技术部Fincore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