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摩了两节语文晨诵(),一节语文课和两节英语课。
每次听语文课后,总不由得再次思考:同样作为语言学科,其学科定位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下午工作结束后,利用闲暇时间,我又翻开2017版两个学科的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了对照阅读,依然不能做出准确明确的判断。但强烈感觉到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需要首先对照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为抽象的理念找到具体的落点。具体到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满足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 2.怎样的学习路径能够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3.立足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方式需要做怎样的转变?
上述问题可提炼为载体选择、路径设计和策略调整三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课题不是打破重建,而是梳理重构。“重构”,原本是软件工程学用语,指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和性能,增加程序设计模式和架构的合理性,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将“重构”用于学科教学,是指筛选原有课程、教学中的合理成分,吸纳新的理念和经验,以改善组合方式为重心改进教学,使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就目前本人的理解而言,回答以上三个问题,仍需要实践与思考,需要时间。
结合近两天所见所闻,目前仅有些碎片化的思考,权且记下来,以备后查。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需要体现英语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从过去所谈的“听说读写”转向英语活动,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概括,指向的不是技巧的分解训练,而是指向素养,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语言、思考问题、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经验。借用语文学科提出的用“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学习活动的综合性,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组织好。设置情境的重要条件是选择文本。文本是其他人完成的言语作品,不仅仅是阅读与鉴赏语言活动的资料,而且要同时提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任务。所以,文本的选择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需要融合在一起。一篇一篇由教师讲,尽量细而又细,都是教师的体验,学生可以从中明白一点知识, 记住几个词句,却无法变成自己的所思所感,学了这篇却不会那篇,永远只是教师的复读机,自己的经验无法积累起来。所以,选择文本不宜以体裁等为标准,更不宜去列举若干知识点。要选择学生最容易介入又最切合学生思考、积累的典型文本,启迪他们的思索、想象,激发他们寻求答案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听,读,看等广义的阅读)表达的过程中去探究。要达到这个目的,文本与文本之间要有联系,对已经学过的其他文本要善于引用,对曾经出现的问题要善于“旧话重提”而达到“温故知新”。
在这个过程中,有知识而没有教条,有复习而不是简单重复,整个课程围绕素养展开,是一条线,不是“双线”,更不是一大堆永远碰不上头、各搞一套的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