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子,陷入一种委屈感里无法自拔,仿佛周围人都欠自己的似的,脆弱得像个易碎的玻璃杯……这情形持续了很久。
那时候,看什么都是灰蒙蒙的,没有什么能提起我的兴趣,敏感而多疑,可我从来没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我哪里会有什么问题?是世界对我不公。
有一天,朋友G说要帮我,我条件反射式的谢绝了,说自己搞得定,其实那时大概我下意识里的思维模式是:向来都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好像从来不会想到有“有人伸手帮一把”这个选项。
G立马严厉地正色道:“你知不知道你现在这样子挺讨厌的?别人想拉你一把都拉不了!你自己不走出来,没有人能拉得动你。”
我一下子被惊到了,没想到G会这么直接地当头棒喝。
她可能看那话引起我内心的震动了,继续说:“你不能满身是刺,天天都是一副只有你付出最多最辛苦别人都欠着你的样子,谁都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你得试着去体谅,而不是一直陷在自己劳苦功高的自以为是里。你这样子没办法开心,别人跟你相处也很累的,时间久了,你会更偏执,身上的刺会让人更无法靠近你。”
一语惊醒梦中人!
原来,我在别人的眼里是这个样子的;原来,我那似乎老也化不开的痛苦,只是我自己蜷缩在里面不愿意出来;原来,这世上不是只有我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原来,并不是世界对不起我,是我把自己和自己的痛苦放得太大,大到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了;原来,我把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了,还不自知。
从那一刻起,我慢慢试着改变,试着共情,试着体察身边人的需求,试着体谅别人的不容易。
渐渐地,好像内心的某个地方一点点温暖起来,曾经冰封的某个角落一点点融化,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再后来,我了解到“重要他人”的深层需求,尝试着满足对方;发现了身边人更多的优点,发自内心地称赞;为自己得到的点滴帮助心怀感恩,由衷地表达感谢……
身上的刺,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不见了。
从他人肯定的眼神、话语里,我感受到了自己主动营造出来的美好氛围,感受到了正向情感的良好循环。
就这样一点一点,改变成了曾经向往的样子。
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风景,而在于获得新视角。”
的确,无论是看向世界,还是看向自我内心,新的视角,都会是发现新风景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