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精品课程一事儿在心里辗转,甚至一度无法直视这项工作交流的省厅QQ群。只好做了一些悄悄的下线行动。这样眼不见心不烦才能心里稍稍平静。心里一面笑自己修炼功夫,竟然如此不堪考验,一下子露馅儿,一点儿经不住考验。
待稍有些喘息,想起这件事情的始末,便也能稍微理性分析,得些来龙去脉,为后续再来留住教训,得些再出发的能力,也是这件事情比成败更深刻一些的获得吧!
从准备这件事情的态度来讲,就是没能有最充分的重视,是一件经别人再三动员而不是从内往外自发重视的事情。当时心里属于权宜之计,是没有人能出手不得不冲上去的一件事情。推不出去又自己内心没能充分激发是当初真实的动能情境。
这时候要么不做要么充分做。或者要求自己充分投入,或者要求条件充分的提供。结果后来的这些不足,导致事情只成功了一半,到了省级课程程度就停止了。而这是最近几年为数不多的没能冲到最后的申报。
接下来,心里上的侥幸行动就各种打折扣。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做了一些浮于表面的文章,而没能彻底改变这件事情根基上的问题,当时一个实际困难就是课程所在平台不支持数据运行,没能一做到底要求快速调整,而直接导致了这次评选的败北。
除了平台争取不到位的原因以外,再就是原本应做成在线课程,还是用一种课程资源的形式在行动。这是因为平台隐约觉得不妥,就不愿意下大功夫再做课,当时给的时间也似乎不能支持再做课。
思想上的懈怠,行动上有掣肘。内因与外因共同加持,加上内外因的互动,或者说是内因起底,最终导致外因也没能充分支撑,是这次事件的缘由。归根到底,没能充分重视,是根本原因。
这件事情起因在己。
补救做法:讲教师代表作在课这个理念每天念三遍。快速启动明年准备,先上传智慧树连同智慧职教,同时运转。另外,速做材料补充,于年前完成。同时,统筹整门课的风格,确定教学方法:行,知,意,思,行,加上传统商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把课程特色做出来。
这件事收获是把自己拉回到课程和教学研究上来。
当不把失误外推找原因的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做事儿取得一点儿进步的证据吧!
人啊,首先得学会自我相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