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体会诗词中数字的作用,体会数字诗的优美。学会欣赏优美的数字。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堪称“诗的王国”,真的一点不假,打开历史长卷,我国的诗歌品类繁多,浩如烟海,“数学诗”乃沧海一粟,却别具一格,或写景、或抒怀、或记事,数学与诗歌浑然一体,读来真是一种享受。
二、数字与诗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选了这么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寥寥几笔,描绘出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画面感极強,意境也是美不可言。
此诗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
唐朝时,出现了一首《题百鸟归巢图》的诗: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
用数字写尽了社会的黑暗。这可能是最早的用这么多数字写就的诗。
这样,数字诗一朝朝传承了下来。
到了清代:
传说“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也作一首《吟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大名鼎鼎的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天看见片片雪花飞入芦花,也写了这么一首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写出了雪花与梅花芦花融为一体的情景。似乎梅花的冷香渗鼻而入,雪花的冷冽浸体而寒。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作数字诗,连用十个一字,不仅令人不觉重复,而且让人觉得如临仙境,美仑美奂。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有画画细胞的同学,可以试着作一幅画了。
三、数字与对联
数字不仅出现在成语和诗中,还出现在对联中。
据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穿山越岭,走汉路起水路,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考试已开始。经他万般哀求,主考官大概是感同身受,于是让他作一对联,要求上联嵌入一到十十个数字,下联嵌入十到一十个数字。作的好,进去考;作不好,往家跑。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有感而发,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十年寒窗苦读,一路艰辛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秀才名列榜首。
四、数字与词
广为传颂的《文君复书》,也是把数字用活,体现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的名作。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从此过。”卓文君听说后深为忧虑,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司马相如到了长安,一试而中,官拜中郎将。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想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大人吩咐,立等回书。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一看,只见寥寥数语: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需介绍中国的数字系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
卓文君一下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缺了“亿”,即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已无“意”、无“义”、无“忆”了)
卓文君也很有才的,她立马铺好信笺,提起笔,回了一封信: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个月,又谁知五年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终于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文君,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诗词很美,由数字烘托的诗词让我们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