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中国人可谓是行家,从古至今,吃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古人创作的源泉。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名著名的美食家,曾写下诸多关于美食的作品,很多菜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
提到吃,正宗是不可避免的点评内容。人们对于食物的正宗属性,可谓是严格要求,可是,啥是正宗咧?
何为正宗
判断一道菜是否正宗的权威方法,应当是拿出标准菜谱,对照其中的食材、调料和烹饪方法是否严格一致。可是中国的菜谱有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量的控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少许、适量、大火、小火等字眼经常在菜谱中跳动,让你眼花缭乱。我自己炒菜的时候,终于领略到了这些词的博大精深,面对锅中滋滋作响瞬间由绿变黑的“美食”,不知胸怀多少羊驼。
所谓一万个厨子眼中有一万个菜谱,既然菜谱如此深奥,那么不同的厨子肯定会有不同的领悟。如此做出来的东西,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吧。那哪个正宗,哪个不正宗呢?还是说只要按照操作手册做出来的东西就都是正宗的?
其实我们对于正宗有个更粗暴的判断标准:吃的爽不爽。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儿,同样是豆腐脑,南方人吃甜的,北方人吃咸的,自然没有人觉得自己吃的豆腐脑不正宗。所以此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自己的口味儿。由此看来,我们判断正宗和追求正宗的顺序一直用反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正宗的才好吃,不正宗的多少会有些盗版的味道,可实际上,我们正是因为它好吃才会觉得正宗。可是在我们为那些正宗的招牌心动时,它们真的对得起我们的胃么。
正宗的味道真的就“正宗”么
曾经我一直对兰州牛肉面抱有幻想,因为兰州的同学总是抱怨附近的面难吃,然后描述家里的面有多么多么美味儿,每次都说得我直咽口水,不得不说他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推销。终于有一天有机会去兰州,出发前就对那位朋友说“一下车我就直奔牛肉面馆”,我确实这样做了。可当我迫不及待的吃上第一口正宗拉面的时候,我那七窍玲珑心瞬间多了一窍,这他妈就是正宗味儿?我还以为是那家店做的不好,为了品尝到正宗的味道,就决定多去几家面馆。为了下次能吃的更正宗,就问出租车师傅哪家店正宗,他说出了我最担心的一句话:都一样。随后的几天没有再吃过拉面,可离开兰州前,还是执着地吃了一次,依然没有吃出不同。至此,对兰州牛肉面的幻想破灭了。
我相信那个朋友一定能吃出两种面的区别,因为从小就吃,所以有了判断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习惯了家里的味道,而很多人和我是一样的,没有天生的鉴赏美食能力,对所谓的正宗也就没那么敏感,除非盗版水平太差,跑了味儿。对我朋友那样的人来说,正宗更多的是对家乡的一种执念。然而,我们这帮没有执念的人却成了商家利益的来源。
商家是正宗的受益者
我们热衷于正宗美食,即使盗版货并不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但是对维护版权的态度是坚定的。谁让我吃盗版的,我就跟他急。正是这种态度,让回民烧烤成为了一大招牌,也让很多店面前多出了“正宗”二字。没错,正宗成了很多商家吸引顾客的法宝,可到底正不正宗,没有评判标准。如果有人说他不正宗,可又都是按菜谱做的,怎么就不正宗了呢?可说他正宗,食材的选取又不是严格的。不同地区的食材肯定是有不同味道的,新疆哈密瓜和河北哈密瓜就不是一个口味儿,那么新疆土豆和河北土豆能一个口感么?可又有多少“新疆大盘鸡”商家为了维护正宗而坚持选用新疆土豆呢?哦,菜谱里可能也没有强调必须是新疆土豆。看来商家在利用正宗获得客源时,是不需要为维护正宗负责的。仅仅是在招牌上打上正宗二字就实现了华丽升级,可谓是此规则下的最大受益者。
说在最后
我们追求正宗和儒家寻迹古人倒有些相似,其结果可能也会很不幸的相同。毕竟那些正宗的方法肯定不是食材处理的最优解,一味崇拜正宗反倒会抑制创新和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对事物有高要求的人,是否早已厌倦了身边那些常年不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