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题解】
此章孔子谈的是与君子交往中的适言问题。说话是一门艺术,把话说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孔子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指导:说话应择时择人,视情况而定。
【注释】
①愆(qian):过失。
②瞽:眼睛瞎。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发言而发言,叫作急躁;到该说话时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作盲目。”
//我的感想//
开始和“三”干上了的感觉。
现在看,我学到这些“礼”,这些“理”,已然这个年纪,到要真正做到,会是哪个年纪?
还好,晚开始也是优于不开始,多知一点,多打开一点自己的认知,对于孩子们也能少一些跑偏的限制。
回来看这句论语,这境界我也想达到,怎么可以达成呢?想来还是多学多读。
学人性学心理学沟通 ,艾玛,孔夫子孔圣人,这真的是靠“学”和“习”可以达成的吗?确实不是天生的?
还好,虽然遥远,学一点近一点,近一点生活就顺一点,中庸之道本就是无限趋近的。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