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经常到村前的一棵大柳树下玩耍。听老一辈人讲,这棵树是秦始皇下江南时栽下的,奇高,奇粗。
有一次,我看到一只怪虫儿——六颗头,身子忽长忽短的,在柳树上爬来爬去。我拿短棒打它,它倏然钻进了一个树洞里。我伸头向洞内瞧去,不曾想,里面一股强风把我吸了进去。顿时,我进入了一个旋转的隧道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了,我只感到一股什么力量猛推着我旋转前进。一百米、二百米、一千米……忽然,我的头“咚”的一声撞在什么东西上,我昏了过去。
我醒来时,四周一片漆黑。我摇了摇脑袋,揉了揉酸痛的胳膊,努力爬起来,借着微弱的荧光向前走。我要走出这可怕的树洞,我要回到自己的村子里去……忽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怪物,隐约看得出那家伙的头圆圆的,很大,比身子还要大。身子也圆浑浑的,越往下越细,一条腿单蹦着走。不好!它好像发现我了,向这边走来了。
“你是谁?不要过来,再向前走,我就不客气了……”我随手摸起一块石头,紧紧地攥着,颤抖着声音叫喊。
“小伙子,我是来帮你的,不要怕。”怪物一边挥手示意,一边介绍自己,“我是分号,与顿号、逗号相比,是句内最大的停顿符号。”
“这是什么地方?是谁把我弄到这儿的?”我紧攥着石头,防备它的偷袭。
“这里是柳树洞标点王国,是谁把你掳来的,我不知道。不过,来这儿的人很少有活着出去的。”说着话,怪物向前走了几步,继续道,“我知道你认识我,所以才来拯救你。”
“我认识你?”我摸了摸脑袋,莫名其妙。
“是啊,在书中,我们早就相识了。”说到这,怪物笑了笑,继续介绍自己,“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那么这些小句之间就要用到我。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听到它说的那个例子,我忽然想起来了,这不是《可爱的草塘》中的一句话吗?仔细对照了一番,那个怪物果然是分号。我一颗紧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请你告诉我,我如何才能回家呢?”我试探着向前走了几步。
“这里的路错综复杂,我也不知道如何送你出去。不过,你可以去找我们的大当家——省略号,它或许能帮你。”说到这,分号朝我招了招手,倏然不见了,远处,飘来了它的歌声——
并列句子肩并肩,
不分主次紧相连。
如用逗号隔不开,
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
洞内依然昏暗。
我摸索着,小心翼翼地向前走。“扑啦啦……”忽然,不知从何处飞出一群蝙蝠,一双双蓝幽幽的小眼睛让我不寒而栗。我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去,不曾想,一脚踏空,跌入了一个深洞里。
“大王,大王,抓到一个小胖墩,够我们美食一顿了。”等我醒来时,已被一群“芦柴棒”五花大绑,簇拥着来到一间粗木搭成的小屋子里。前面,端坐着一根“擀面杖”,分不清哪儿是脑袋,哪儿是身子。它默默地注视着我,一动不动。
“我是好人,放我出去,快放我出去!”我挣扎着,大喊大叫。
“本王就喜欢吃好人,好人的肉鲜嫩。”“擀面杖”终于说话了。它站起身来,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谁曾想,它脚下一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你是破折号?”看到它横卧的样子,我眼前一亮,叫喊起来。
“你认识我?”“擀面杖”坐起身来,有些吃惊。
“认识,认识,我经常在课文中读到你。”我怕它真的杀掉我,上锅煮了,忙不迭地回答,“你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如:1、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对前文的解释、说明。2、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见“擀面杖”一直看着我,不说话,我搜肠刮肚,不歇嘴地说着对它的一些认识,“你在使用中占两个字的位置,随前文书写或随后文书写,可以书写在一行的结尾,也可以书写在一行的开头,还可以单独书写在文章中一段文字的开头。”
听到这,“擀面杖”轻轻地点了点头,尔后摆了摆手。“芦柴棒”会意,给我松了绑。
“谢谢,谢谢!”我耸了耸肩膀,揉了揉发痛的胳膊,小声地唱起了老师教我们的一首歌——
解释前用破折号,语义转折它出面。既可表示声延长,又可表示话中断。
就这样,“擀面杖”留我住了一晚,第二天把我送进了标点城。
(这是崔老师写的关于标点符号的童话,很受启发,这不失为一种写作素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