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寓言,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跳出了我们封闭的思维。庄子尤其喜欢极致化的比喻,例如极小——蚊背负山,极大——鹏飞万里。这类比喻总让人印象深刻,充满启发。
「外物」篇,也有个这样的比喻,来看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此一段,开头的描写视野极大,任公子用巨大的鱼钩,五十头牛的诱饵,背山面海,长年累月,历经艰险,终于钓到了一个巨大的鱼,腌制了够很多人吃。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 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后来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也都学着那小竹竿去垂钓,但这样怎么能得到大鱼呢!
这不是技术的差别,而是格局的差别,就像文中所说:“其于大达亦远矣”。【大达】的境界,即如「逍遥游」篇中的大鹏,它的心境又岂是草丛中的鸠雀所能理解的。
【小大之辩】在《庄子》中,多次出现,内篇如「逍遥游」,外篇如「秋水」篇,杂篇如此「外物」篇。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贯穿整书,需要我们多加研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