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明智行动的艺术》
“劳力辩证现象”是说,当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也在内心会对这件事赋予更高的“价值”)。
团体组织会利用这种“劳力辩证现象”来团结其成员。
那些花一周时间制定一项策略的经理们,不会对策略进行过多的批判。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设计师、广告词作者和产品开发者,(因为)他们也花了大量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创作。
认知:“劳力辩证现象”一个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 为什么大部分人对宜家家具的评价都挺不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宜家所出售的很多家具,在买回来之后都需要我们亲自动手组装(都是拧几颗螺丝丁这样简单的工作)。但即使是这一点点貌似微不足道的投入,也会让我们对这件家具产生更多的感情,并给予更好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沉没成本”时会作出不明智决策的原因所在。一个可能的推论:人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的小孩外貌和智商高于平均水平?因为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十二、《清醒思考的艺术》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一点,“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认知: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确认偏误的发生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在这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加轻易地获得支持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同时继续强化这个观念),更不要说像《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智能筛选和推送机制:你所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而且朋友圈、微博还有各类细分的论坛、社区,也让我们更加方便找到和自己持有相同想法的“志同道合”之人。但别忘了老祖宗的话:兼听则明。越是你所长期“坚信”的信念,越请你更加用心地去换个角度、换个层次,寻找相反的证据——无论最后哪个观点获胜,最后收益的总是自己。
十三、《深度学习的艺术:知乎采铜自选集》
一个好的“长时程问题”,让我们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因为我们不仅仅在学习知识,我们还在「建构答案」,在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筛选、评判和整合新知识和旧知识,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给的整体。
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涉入更广、更深的领域,我们不再是被告知去学习什么东西,而是去探索寻找知识,寻找构筑我们答案的材料。
就拿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来说,美国的医学、商业、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已经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之一,是提出一个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的或者封闭性的问题。
这实际上点出了问题导向学习的另一个益处,就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
认知:虽然说过去了快十年,但即使到现在,我依然记得研究生入学时老板教会我的第一个概念: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是在关于学习研究的领域为数不多的被充分验证过的方法。中学学过的那些公式,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换给了数学老师,原因就是我们几乎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机会。而基于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所谓“长时程问题”的反复实操,则会引发我们连续的探索、追问、否定、尝试……并且持续循环。就我自己观察,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长时程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不断开展研究,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牛。在这里不得不检讨自己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搞管理的,简单地以“杂家”作为奋斗的方向,怕是走不了太远。那么,我们自己的“长时程问题”又是什么呢?
十四、《看见》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认知: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如果你想真真切切地活。
十五、《穷查理宝典》
他曾经说:“直到今天,我从来没在任何地方上过任何化学、经济学、心理学或者商学的课程。”然而这些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却构成了他的系统赖以立足的基础。
你必须意识到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的那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他说:“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所以你必须拥有各种模型,你必须弄清楚各种模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效应。
认知:查理芒格不用多介绍了,股神巴菲特的好基友。虽然没有巴菲特的名气大,但他的影响力却不可小觑。不仅做到多个学科知识的交融贯通,还能实际运用到投资领域,并且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对自己能力的“边界”有着近乎冷血的认识,像猎豹一样耐心等待机会——这样的人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芒格的高度难以企及,但他的思想却是我们值得学习借鉴并能终身受益的。比如:多看点关于人类学的书,多看点关于进化论的书,多看点关于行为学的书,也许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内在规律。
十六、《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我称这类“报酬具有突破性”的职业为“黑天鹅”职业。“黑天鹅”职业的人群组成往往是这样的:少量的巨人+巨大量的侏儒。这类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类职业的门槛看上去很低很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需要有太强的能力就能从事它们。做职业选择时该有明确的结论:你要选择那些稳步增长的“白天鹅”职业,而不要选那些可能一飞冲天的“黑天鹅”职业。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白天鹅”职业,让技能慢慢提升,然后拿一小部分精力去博“黑天鹅”职业,博到了就赚一把,博不到也认命了。
认知:这本书的名字不得不说有点low,还有标题党的嫌疑,但其实是一本讲职业规划的好书。“黑天鹅”职业,我的理解就类似于现在的网红经济(e.g. papi酱)和内容创业(e.g. 叫兽易小星)。门槛不是那么高,但出名要趁早,而且还得有idea有干活,并且能持续产出消费者愿意消费的产品(或者内容)。在这个铁饭碗已经消失了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不妨“骑驴看马”,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去不断尝试一些这样的职业——谁知道会不会就成为了“黑天鹅”呢。
十七、《自卑与超越》
到此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从中我们看出,不管是愤慨、泪水还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因为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就想通过一种优越感来释放自己,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将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而从那些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他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开导致失败的因素,而不是勇敢向前,争取胜利。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
认知:这是一本心理学专著,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弗洛伊德钦点的接班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 。每个人都有自卑心理,无论你承认与否。不管是拖延,还是故意失败,其实都是自卑的表现。关于自卑,一个可能的原因,也许就是我们过于看重外部对自身的评价,也就是以“外部记分卡”来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甚至是否幸福的标准,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内部记分卡”,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来看待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克服自卑,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关键就是在于找到自己的“内核”——那个坚强、稳定,且不会因外界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东西 。
十八、《衣锦夜行:知乎程毅南自选集》
在父母教育方面,穷人家的父母经常会问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好不好,有没有朋友,在学校有没有听话——他们更重视孩子对规则的遵守、对环境的适应;富人家的父母经常会问孩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想法——他们更重视孩子的智力成长和主见。(这点上中国人可能更偏「穷」一些,因为我们的文化就是比较注重他人的感受,不过,你也会发现一些很富裕的中国家庭符合这一特性)。
认知:不仅仅是中外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的独立性有多高,你所处的阶层(阶级太敏感,还是说阶层吧),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关键因素。最近看了一篇万维钢讲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的文章,其实在国外,教育的不平等,比我们以为的还要严重得多:普通工人阶层,一般中产阶层,专业人士阶层,主管精英阶层,每个层次泾渭分明。趁着中国的阶层还未完全固化,赶紧奋斗吧。哪怕失败也没关系,至少学学更高阶层的人,是以何种价值导向,去影响和教育后代的。
十九、《花钱带来的幸福感》
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说:“唯一能改变生活的做法就是对所拥有事物的心存感激。”这是个好建议。但是,例如葡萄柚,最初对其心存感激很容易,但是很快就变得不现实了。因为新颖的事物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容易对让我们惊奇的事情心存感激。16岁的青少年,对生活还抱有美好的幻想,如果生日时收到一辆用巨型红色蝴蝶结装饰的新车,他肯定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激。但是当买车成为日常生活和与身份相关的一部分时,这种喜悦和感激之情很可能消散得无影无踪。
遵循奥普拉的建议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难,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接近奥普拉的财富阶层的人越难做到这一点。有一项调查对比利时工作的成年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富有的人不太会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小乐趣。他们不太可能会停下来欣赏旅途过程中美丽的瀑布,或者在浪漫的周末好好地享受一番。这一现象充分解释了为何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比人们想象得弱。有了钱,我们就有机会接触各种美好的事物,进而提升幸福感,但是,知道自己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美好事物,会让我们忽略生活中的小乐趣,反过来又降低了幸福感。
认知:这是一本关于研究消费者心理学的读物。我们永远不要去低估物质的意义,就像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也不必过高地去赋予物质更多的价值,毕竟,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定律。但我真正想说的是,不要因为这个结论,就给自己贴上“淡泊名利”的标签。我一位好友曾经说过:在你感受过富足生活之前,你没有理由去看淡世俗的成功——所谓“人不入世,谈何出世”。
二十、《让管理回归简单》
管理其实就是排序。什么是排序?就是定出来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不重要的是目标干扰。一个目标是容易实现的,三个目标还有实现的可能,但同时实现五个目标则是奇迹。
管理就是排序。为什么要排序?因为排序决定效率,效率决定输赢。
而人生的考题更难:我们如何在事业和健康上做取舍?我们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平衡?当爱情和生命发生冲突时,我们要什么?同样,这些问题也没有正确答案,更没有别人能帮您解决。
使命、方向、目标以及排序,这些是您自己的选择。
认知:人生的每个阶段,乃至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目标或者任务。不管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都是让我们去权衡,哪件事值得我们投入资源去经营,去完成;哪件事又可以先放一放,甚至放弃掉。各种人、各种事,都在争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放弃了决定权,而让别人来替你选择,那其实也就是放弃了自己。没有两件事有同样的重要性——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