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特别钟情一条白色的小毯子,这条普通的小毯会带来神奇的力量,就像一枚小药丸,治愈她的焦虑、伤心或无聊,令她情绪平稳。
如同小猴的“绒布妈妈”实验,小毯子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妈妈的作用?
Harry Harlow和他的恒河猴宝宝们,可能是心理学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他在小猴子出生起就把它们和猴妈妈分开,分别由“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顶替。即便奶瓶在铁丝妈妈身上,猴宝宝仍然拥抱绒布妈妈。当它们受到刺激惊吓时,会跑向绒布妈妈寻求安全感。猴宝宝对绒布妈妈表现出依恋,而舒适接触是依恋的重要部分,这些柔软而温暖的东西给予它们安慰。无怪乎我冬天穿着长毛摇粒绒出现在一个小婴儿的聚会时,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的小朋友也喜欢摸摸衣服拽拽胳膊。(此处安利优衣库摇粒绒外套,方便柔软保暖,哺乳期贴心伴侣)
一直以为自己已然和小朋友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新生儿时从母乳开始拥抱和接触、建立沟通和纽带、察觉并回应她的信号和节律,满足小婴儿的身心需求。可能喂奶已经被抱足够多,她并不喜欢大人平时的拥抱,想要挣开束缚自己玩。但慢慢地她开始走、开始跑,断奶后我们默认为她已经是大宝宝了,希望她渐渐开始独立,没有像小时候一天数次的拥抱安抚,她的分离焦虑从爸爸开始蔓延到妈妈身上。
这两天先是爸爸上班前哭泣,希望爸爸一直抱着。今晚出门,生怕妈妈也丢了。按照惯例每晚和姥姥一起散步,但今天小朋友忽然哭得特别伤心,猜了半天她的小心思,原来是要拉我一起,答应她忙完手头就一起出门,她立刻停止哭泣开心地笑,一刻不停跟在我身后,并帮忙准备好我的袜子和鞋,出门坐在推车里还要拉住我的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曾经疑惑自己为何每每黄昏便莫名忧桑,追根溯源幼时日落鸟归之时,想要找妈妈却被奶奶阻止,在空无一人的院子里大哭不止,当时的场景如电影一般定格,甚至嗅得到灶火燃烧的气味,足见童年情绪记忆悄无声息的威力。
孩子会帮助父母发现身上的暗疾,心理研究证明,我们最初的依恋在成年后仍会有持续影响,和婴儿一样,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也有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对食物的生理需求同样重要,新手父母有时害怕太多的关爱会把孩子宠坏,但孩子只有在这个时期建立起信任和感情,长大后才有能力与人建立友谊与爱情。
看来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什么是“爱与规则”,道行尚浅,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