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介绍的是一万小时定律背后的理论:我们需要的是专注,有目的的练习,而不是重复机械,毫无目的的练习。
反自动化
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然而,并非所有练习都能带来进步。
在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进展很快,但之后就进入瓶颈期:虽然还是不断花费大量时间练习,但是进展特别缓慢。
出现这种停滞的原因,是技能的使用进入自动化阶段:当我们初步掌握技能之后,就开始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应用掌握的初级技能,不加思索的解决大部分问题。这种自动化应用,一方面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我们不用费心思考,就可以条件反射的将技能应用出来。另一方面,这种自动化又阻碍我们对技能的进一步掌握:它让我们无视技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错失了改正错误,并进一步掌握、磨炼技能的机会。
要突破这种瓶颈,就需要在练习中,消除技能的自动化应用,察觉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练习、改进。而“刻意练习”,就是这样一种反自动化的训练。
什么是刻意练习?
在技能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练习,是无意识练习。无意识练习对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与之相对应的,是有意识练习。其最大特点,是练习中必须包含反馈:在训练中,你需要知道那个地方犯了错误,以及如何纠正这种错误。刻意练习,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练习。
按照本书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刻意练习包含以下特征:
- 所练习的技能,是在一个成熟的,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比如体育、音乐行业),已经存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 有一个掌握这套训练方法,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辅助训练。
- 训练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 训练是有意而为,需要付出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 训练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刻意练习的目的:建立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心理表征。杰出人士的特质之一,就是掌握了大量高质量的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洞悉问题的本质,并解决问题。
心理表征是在大脑中看到的关于某个概念、行为的图景:掌握心理表征的训练者,可以在大脑中看到正确的行为(从而及时纠错)以及趋势走向(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决定)。可以把心理表征看成具有长时记忆特征的,关于某个概念、行为的抽象模型。掌握心理表征之后,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将具象的行为,以及通过短时记忆获得的信息套入该抽象模型中,从而更好地获得关于概念、行为的理解,更好的应用学习到的技能。
心理表征与刻意练习相辅相成,互相提高、促进。心理表征需要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形成。两者的关系如下:
刻意练习=>在练习中得到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察觉到犯下的错误=>改进该错误=>不断练习,内化成心理表征=>对错误的感知敏感度增加,进一步促进刻意练习的效果
如何应用刻意练习原则
严格遵循刻意练习定义的行业或者领域不多。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指引自己在所在行业技能的发展。
最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一位好导师,帮助我们进行训练:好的导师可以提供完善的训练方法、步骤,在训练中提供即时反馈,帮助纠错。
在没有好导师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练习:
- 识别所在行业的杰出人物
尽量以客观、可复制的测量指标来挑选杰出人物,而非主观意识。 - 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
辨认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和其他人表现不同,哪些差别可以解释他的卓越成就? - 提出训练方法,模仿、练习
对识别出来的差别,设计训练方法,刻意练习、模仿杰出人物,直到掌握该技能。
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的要点
刻意练习必须保持专注
- 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重复同意的动作
- 缩短每次练习的时间,提高每次练习的专注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
- 为了保持专注,必须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
如何跨越停滞阶段
- 以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练习、调整你的大脑或身体
- 想办法发现是哪个因素在阻碍你,并攻克它
- 适当提高练习难度,走出舒适区练习
- 在高难度练习中发现出错的地方,找到停滞点
- 想办法针对停滞点进行反复练习
练习中如何保持动机
一、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 留出固定时间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所干扰
- 找出干扰项,并将其影响控制在最小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身体健康
- 将练习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以保持高度的专注
二、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
- 练习一段时间并看到结果后,技能本身会成为动机的一部分
- 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摒弃认为自己“够不着”的想法,大胆去闯,去试。
- 社会动机:外界的认可与鼓励
- 聚集兴趣团体,共同前行
- 将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在达成后给自己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