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一改往日的秋雨连绵,阳光格外的明媚灿烂,我漫步在校园偌大的操场内,心情也如这万里晴空。
掐指一算,来到94中,已一个月有余。
为了不让自己麻木,为了学习新知(课堂、教学、管理等),为了见识外面精彩的世界……
上学期期末时我申请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校交流学习一年。
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新的同事,新的领导,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学情……
这一切,都在高速地刺激着我的大脑!
而我,对于新知的渴求就像是遭遇久旱的禾苗!
(2)
转眼之间,出来交流学习已经半年有余,虽然已有将近长达十年的教龄,但来到这里,我俨然是一位新入职的老师。
不同的校情,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家长观念……让初来乍到的我,做起事情来找不准方向,现在回想起来,这一路走的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
看到别人那么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而我却整日手忙脚乱,什么家庭作业,什么学习小组,什么集体备课……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新鲜和陌生!
由于我校是住宿制的,所以每天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只有周末作业。而又由于是农村学校,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所以几乎没有家长主动加老师微信或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但这也意味着不用和家长过太多的“招”!
来到这里之后,我的微信好友数量在急剧上升!不过话说回来,每日的家庭作业,却大大地伤了我脑筋。对于那些不知写作业为何物的孩子,我经常会把名单发到家长群中,但都是石沉大海,不见音讯!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家长却经常在群里让老师帮忙:老师,我今天不在家,放学后让某某去哪里吃饭;老师,放学后,让谁谁去哪里,我在那里等她/他,等等。
前所未有的问题,在每日每夜地挑战我的脑细胞。
(3)
对于学习小组的使用,我更是不得要领,刚刚苗老师的一番话,真的是让我醍醐灌顶。
在学习小组的问题上,说实话,我不是太上心,总感觉一会儿一加分,一会儿一加分,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我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方法: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没有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号同学回答问题加一分,二号同学回答问题加两分……依此类推,六号回答加六分、不同难度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分值、指定每组的几号来回答……”
听着听着,我不禁睁大了眼睛,感叹起来:“还可以这样操作!”
“是啊,鼓励每组后面的同学回答问题。”
我满眼放光的看着苗老师,希望她再给我传授一些灵丹妙药。
回头想想我的课堂,往往被一二号同学把控着 ,想不让她们回答问题都很难,而另外一些同学则往往就没有了发言的机会,长此以往,课堂的动力也就没了。
捆绑在一起的小组加分,无形当中会刺激每组排名靠后的同学认真听课,积极发言 ,从而调动她/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而排名靠前的小组,每星期都有自主选位的权利!但这所有的操作,班主任从来不用过问,班长管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到了学校评比的时候,学校还有奖励!
不交流不知道,一交流吓一跳,原来我就是那井底之蛙。
知道了学习小组的好处之后,我决定课堂上也好好利用起来,果不其然,气氛活跃了很多,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竟也争相发言,并且还听见了小组长在督促组员认真看书的声音。
那一刻,我偷偷地笑了,并且也深深遗憾——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
(4)
来到这里之后,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集体备课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之精细,为此经常和我校的教务主任谈起这种心得体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备课的力量真是无穷尽的,经过这一个学期的讨论,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受益匪浅!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对于自己苦思冥想半天却仍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知识,有时候只需别人的上下唇轻轻一碰就豁然开朗,如沐春风的感觉不过如此!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一般极少发言,因为总想倾听别人的声音,吸收别人的智慧,对于这样的难得时光,我心向往之,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贪婪地想把老师的知识全部化为己有!
“见贤思齐”,在那些学科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又超强的同事面前,我总是忍不住低下头,默默地看书学习,不问东西!
在这段美妙的时光内,在这支老中青搭配的队伍里。我——一个对知识的获得有深度渴望的老师,内心就像是春天的小溪水,宁静美好。
学校的每项管理工作都是极精细化的,以至于我常常感慨:这要花多少心思啊!但对于一座学校,一个单位来说,如果没有精细化的管理、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强硬的执行力,那它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又在哪里呢?!
在实现理想的崎岖山路上,我不想“意与日去”,被时光悄然踩在脚下,并且深知自己资历平庸,能力有限,唯有不断学习方能为未来一路保驾护航!
值得庆幸的是上班这么多年,我一直就是那只慢慢向前爬的蜗牛,但却越走越坚定。
人生,唯有学习,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敢于走出固有的生活圈子,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