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晚上小宝爬到桌上,不小心脚碰到了大宝心爱的玩具,刚上一年级大宝马上冲过来,冲小宝咆哮,把小宝的腿挪开,还愤怒地把作业本扔到地上。
小宝有点吓到了,也大叫反击,,他才两岁,话说不利索,不知道怎么反驳,但气势和他哥哥有的一比,我制止大宝,同时把小宝抱开。
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写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中,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定义为:人们的公正感,对于正确与否做出判断的意识以及和道德问题相关行为的变化。
怎么理解孩子的道德发展及攻击性行为呢?
02
儿童心理学家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是阶段性的:
儿童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他律道德(游戏规则不变)、初始合作和自主合作。
在他律道德阶段(4~7岁),儿童只有一个方式进行游戏,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对,他们严格地按这个规则玩游戏。
初始合作阶段(7~10岁),游戏规则大致不可变。存在一个玩游戏的“正确”方式,初始合作阶段的儿童根据这些正式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游戏。
自主合作阶段(大概从10岁开始),儿童充分意识到如果一起游戏的人同意,正式的游戏规则就可以更改。
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相信内在公正,违反规定就立即遭受惩罚,即使没有人看到。过了他律阶段的儿童能理解违反规则的严重性基于他们是否故意做错事。
皮亚吉的观点虽然被验证正确,但他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许多三岁的孩子都可以区分犯错的孩子是否故意。
第二种是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观点。
这类心理学家强调道德发展中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其中行为榜样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看到某人慷慨的行为的儿童会更倾向于模仿榜样,把他们放在类似的环境中,他们也会体现慷慨;同样,如果榜样举止自私,观察到这种行为的孩子也倾向于自私。
孩子处于模仿阶段,他对于哥哥的暴力动作也会学习,小小的人话说不清楚,但声音很大会模仿哥哥大喊大叫。
第三种是共情,根据一些发展学家的观点,共情是道德行为的核心。
一岁的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泣也会哭出来。到2-3岁,儿童会给其他儿童或者成人提供礼物,并自发地分享玩具。
03
回到开始的冲突,我把小宝抱开,说这个玩具已经被你弄坏过一次,哥哥很担心你弄坏。但哥哥脾气宝宝了,哥哥情绪需要控制。
安抚好小宝后,我对大宝说,你对弟弟大喊,他学会了大叫,下次还是照样弄坏你的玩具。你温柔地对弟弟说不可以的原因。他会听你的。
过了一会,两个孩子都安静下来了,大宝过来抱着小宝,果然轻轻地对小宝说,这是哥哥哥的玩具,下次宝宝玩得时候要小心,碰坏了,哥哥要伤心了。小宝也乖巧地点了点头。
心理学家关于孩子的道德发展三种说法,在观察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都会遇到。关键是父母需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为他们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