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位脸色黯淡的妈妈带着七岁大的孩子走进我的教室,那孩子很高大,光看孩子的外表,我真的以为孩子快要10岁了,但是仔细看一下孩子的言行却只像个三四岁的孩子,很常躲在妈妈的后面,遇到不想做的东西就直接把东西推给妈妈,从他那小赖皮的那眼神里,我看出了这个大躯壳里还躲着一个不想长大的小孩。
他是泽泽,一个7岁大的自闭症大男孩,他可以看向我,但不喜欢跟人说话,说话时很常用娃娃音,音量也非常小,如果我听不清楚而多问一次,他就会选择只跟妈妈说,让妈妈来转述,或直接选择不再说话了。
泽泽感到兴趣的玩具不多,勉强还可以配合做些自己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例如拼图或涂鸦,如果需要他先跟别人互动才能完成的事情,例如要跟我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响应我的问句,则完全没办法配合。
妈妈说泽泽从小就比较安静,不喜欢跟人家一起玩,就连在家里都喜欢自己待在房间里,不喜欢家人进到他的房间里,自己在房间里可以待上好长的时间,自己就会一直坐在那里什么也没做。
妈妈说以前总以为泽泽可能天生气质就属于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特别喜欢独自安静地待在房间里,由于在家也没吵没闹的,家人工作忙碌,自然也没有想太多,也没想太勉强他,期待他能自由发展就好。
泽泽三岁半的时候,曾经有送去上过幼儿园,但刚开始因为适应不良而一直哭闹,每天都在哭,甚至把喉咙都给哭哑了,才刚去三天就发高烧,家人都很担心。
面对泽泽适应不良的状况,考虑到家里还有长辈可以帮忙带着孩子,于是妈妈后来决定等孩子大一些,再带他去上幼儿园好了。
后续也曾有三次把泽泽送去幼儿园,却都发生同状况,于是一拖再拖,拖到都六岁了。
最后妈妈开始担心孩子没上过幼儿园,缺乏团体生活的经验,上小学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因此去年才坚持要让孩子上大班。
这次大哭大闹和发高烧的状况依旧,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妈妈坚持了继续送着孩子去上学。虽然每天早上光是送着孩子上学都被折腾得好像打了一场难以获胜的战,孩子终于在上学一个月后就没再哭闹了。
身心疲累的妈妈本以为总算可以对这个孩子放心了,而幼儿园老师却开始反应着泽泽在学校很难融入团体活动,常常都是自己在角落玩,不喜欢靠近别人或别人靠近他。
经过老师和妈妈的讨论,妈妈认为应该是没有足够的互动经验,所以不知道该怎么跟人家一起玩,于是特别请老师往后多安排一些小朋友主动去跟泽泽玩,结果才没两天就传来了泽泽在班上推打同学的噩耗。
妈妈赶着去幼儿园了解,才知道老师安排了坐在泽泽旁边的那位小朋友每天带着泽泽一起去跟别的小朋友玩。
那位小朋友很尽责,每节下课都会主动拉着泽泽出去玩,刚开始老师看着泽泽虽然会拒绝一下小朋友,但最后还是会跟着那位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虽然都是在旁边看其他人玩,但至少有比较靠近团体一些了。
老师说当天那位小朋友也是一样地要来拉泽泽出去玩,起初泽泽就一直扭过头不想理他,只管自己一直低着头继续画图,那位小朋友不放弃地继续拉着他,几次拉扯下,高大的泽泽便忽然很生气地站了起来把小朋友一把推倒,并大喊着:“走开!”
妈妈了解情况后,便带着泽泽去跟受伤的孩子道歉,泽泽却什么也不肯说,眼神飘向旁边的树丛,两手则一直抠弄着裤角。
受伤的孩子噘着一张嘴别过头:“你推人还不说对不起,这样我以后就不想跟你玩了!”,妈妈只见泽泽把头别得更歪了,于是勉强推着泽泽的头向同学道歉了。
后来,妈妈先带着泽泽回家了,回家前妈妈先带着他到公园去坐会儿,冲忙地从公司赶到幼儿园,妈妈也想缓一下理不清的思绪。
妈妈看着泽泽只是安静地在身旁低头坐着,她反覆思考着泽泽虽然不喜欢小朋友靠近,但也从来没有攻击别人的行为。
妈妈实在不明白泽泽怎么会打人,于是开口轻轻地问着他当时为什么这么生气,妈妈等着他回答,只见他低下头一直抠绕着自己的手指头,什么也没有说。
当妈妈正打算放弃追问时,泽泽从书包旁拿出一张画到一半且揉得半烂的纸张给妈妈:“老师说给妈妈”,妈妈接过纸张,看着上面有朵康乃馨,似乎看懂了那是一张卡片,才想起来那个周末就是母亲节。
妈妈说自己拿着卡片,望着泽泽低着头往家里方向走去的那落寞背影,妈妈自己的眼泪当场就掉下来了,她想泽泽可能只是因为老师说要画卡片给妈妈,他太投入在自己的状态理了,而小朋友没有注意到他还在画,一直拉他出去玩,所以泽泽才生气推别人的。
妈妈说到这里,泪水再度在眼眶里打转,从她的眼中不难看出一位母亲的自责,她说:“我只是很难过,我怎么跟其他人一样,不理解他,甚至还怪他。”
她勉强地收掉了泪水,抿了抿嘴地告诉我后来自己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听医生说泽泽是自闭症,听说医生还指责妈妈太晚才带孩子来做诊断,已经过了康复的黄金期了。
她皱了皱眉头问着:“以前总觉得自闭症这样的医学名称离自己很远,没想过竟然就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只能怪自己太轻忽了,太晚才意识到孩子和别的孩子真的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现在已经过了黄金期了,是不是代表做什么都没用了呢?”
在医学上,的确有说过孩子的大脑的神经系统在六岁前都是持续生长,因此如果在六岁之前能提供有效的干预,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以进步得比较快。
但我还是不太认同医生只是单纯地向家长说这个噩耗,而没有告诉家长现在该怎么做会更好。因为如果只有讲了现况,而没有明确提供后续建议,这样便很容易不经意地让家长掉入一个自我谴责和茫然无助的状态,而久久找不到离开迷途的出路。
关于黄金期,我认为之所以使用黄金期这个词,那是因为黄金在金属里面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意味着在这个阶段里大脑的可塑性也是最高的,因此在那个时间里所做的干预便能带来最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我也常常打趣地说尽管是破铜烂铁也都是具有延展性的金属,尽管是过了所谓的黄金期,孩子依然拥有学习成长的能力的,所以我还是特别鼓励晚出发的家长永远不要听信了错过黄金期而放弃持续提供孩子有意义的干预和居家引导。
因为尽管过了所谓的黄金期,我们在生活中给孩子的引导和任何练习都会带来一定的效果,也许效果没有早期干预来得有效,但孩子能持续得到充足互动的经验。
家长在引导过程中也可示范正确的互动技巧,包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拒绝别人的邀请,这么一来,他渐渐能够变得比以前更有弹性和更懂得如何应对进退了。
现在才开始努力,算不算太晚?
我想我们都曾经听过“活到老,学到老”,也明白人如果越是不学习,就会自然地被这个社会淘汰,既然连我们大人都需要持续保持学习,而且透过学习,我们也真的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跃进,那您觉得孩子起步得晚一点,是不是真的就永遠來不及了呢?
在我心里,我只有一个想法:只要现在开始努力,永远都不算太晚。
但是,我还是得鼓励大家要持续保持当一位敏感的家长,孩子对于新的环境或人事物常有适应不良的状况,建议多和孩子互动,也可多创设情境让孩子与同龄孩童一起游戏,时刻留意孩子的身心发展,若有任何发展疑问都可到医院康复科、行为发展科、儿科等咨询专业医生。
咨询专业医生并找到原因后,请保持一个信念,请永远不嫌晚地笑着带着孩子往前走吧!无论现在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如何,只有家长表现出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利于学习成长的环境的喔!
我是阿特老师,
一位来自台湾的儿童职能治疗师,
在此跟您分享儿童康复新观点。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为读者的心中带来一些温暖和方向,并在未来里能够也试着更温柔和更善良的态度对这些需要陪伴的小小心灵。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