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小鱼妈一起接孩子,她拦住我,一脸苦恼:“你说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老师说小鱼今天打了很多小朋友,都是打脸。”
老师知道我们两人比较要好,也拉着我说小鱼的问题:“今天小鱼打了好几个小朋友,其中就有桐儿,她自己没吭声,是其他小朋友告的状。你也帮忙跟小鱼妈沟通下,孩子有段时间经常爆粗口,问她妈妈说是他们夫妻吵架小鱼都在场,现在问题是小鱼手上动作太多,不懂怎么跟孩子们玩,她还真不是出于恶意,只是觉得好玩。要是这种情况继续的话,我担心孩子们会孤立她。”
小鱼妈想坐下来跟我聊这件事,当着我和桐儿的面,脸色严肃的教育小鱼不许动手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可是小鱼根本没有理会脸色严肃的妈妈,更没有在意妈妈说什么,嬉皮笑脸的拽拽妈妈的衣服,挠她痒痒,看没管用就直接跑开了。小鱼妈对我摆了个无奈脸。
因为是好朋友,也就毫无情面的跟她说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1.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打人脸不是个好玩好笑的事,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这种行为。
2. 家长要郑重的跟她来谈这件事,让孩子知道她这次是做错了,以后不再这样做。
其实还有一招更管用,我还没来得及说,朋友就被小鱼拖走了。
这一招就是感同身受。妈妈也给小鱼脸上来一巴掌(注意一定要掌握力度,不能太疼,否则伤了孩子,一点都不疼,不起作用),让孩子知道这是一种怎样难过、委屈的感受,妈妈再因势利导:“这种感觉好吗?你希望小朋友们这么对你吗?那你也不要这样待别人!”
直接感受,比万般训教都来得真切,来得有说服力!
然而这个动作,也只能由妈妈来做,老师不能,别人更不能。
其实三岁半的小鱼打人是老毛病了,刚入园时,她就暴露出这个问题,一年的时间没有改进,老师才会担忧,长此以往,她会遭到孤立。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可能有一下三个原因:
1. 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对别的孩子心存戒备,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与亲子依恋有关。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便能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 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
很多小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对他人身体的一种侵犯,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是把这种行为当作自己的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孩子并不是故意去打人的,他只不过是还没有掌握与其他孩子沟通的方式,用手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可以把孩子这种行为理解为未控制好的“打招呼”方式。
3. 模仿家人的不良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往往来自对身边亲人的模仿。心理研究发现,很多脾气暴躁的孩子其父母或身边的人中往往有脾气不好的人存在。小孩子喜欢打人,有可能是家人中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这些行为,并把这些行为反加到别人身上。
我了解她的家庭状况,小鱼妈积极热情,与女儿感情极好,不可能是第一种情况,我跟老师都初步判断她属于第二种情况,原因可能跟第三条有关。
有一次小鱼和姐姐来我家玩,我切好了小块儿的西瓜招待孩子们,我刚把盘子端到桌子上,转身招呼孩子们放下手上的玩具先来吃,结果转身就看到每一块西瓜都被咬了一口,小鱼已经咬完擦擦嘴继续玩去了。
我惊讶的问姐姐,她在家也这样吗?姐姐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她在家就这样!”一件小事就看出小鱼在家有多娇宠。
然而正因为父母无底线的娇惯纵容,孩子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屡犯不改。
怎样科学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1.做好孩子的榜样
夫妻之间难免有争吵,尽量避免孩子在场的时候发泄自己的愤怒和委屈,甚至无顾忌的将最难听的话抛给对方。最受伤的莫过于孩子,让她学到愤怒、不理智的表达。
2.不让孩子在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
有时候孩子通过抢夺或者殴打获得一件不属于他的玩具,那么发现后,坚决不让他的愿望得逞,让孩子明白这种方式来获得是不对的,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他。
3多称赞孩子好的行为
当孩子没有依靠攻击而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多多鼓励他的这些行为,让他能意识到这才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然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同样问题的孩子,解决起来也不是每一项都有效,根据孩子的特性一点点摸索着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他将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不要应了网上流传的那句话:你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狠狠替你教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