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恺 | 心理咨询师 | 我图会员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种关于亲密关系的理论,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的,称为相互依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人际需求,会像在商店里寻找最合意的商品那样,务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本文将借用《人民的名义》里的若干人物和情节,来介绍这一理论。(由约翰.蒂博和哈罗德.凯利在1978年提出的这一人际社会交换理论,得到的引用是最多的。)
前面说到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奖赏和代价,两者之差就是人际交往的结果,即:
结果 = 奖赏 - 代价
但结果为正值并不代表这段关系牢不可破,还取决于另外两个因素:第一个是人们的期望;第二个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人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怎样。
一、人际关系的期望收益
每个人的期望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指标,相互依赖理论为此提出一个指标:比较水平,用这个指标来代表人们认为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这个指标和人际交往结果一样,会影响着人们对现有亲密关系的满意度:
满意度 = 结果 - 比较水平
欧阳菁和毛娅对夫妻关系的期望收益是不一样的,欧阳菁主观上有着较高的比较水平,这影响到了她对婚姻的满意程度。研究发现,通常对自身估值较高者,也有着较高的比较水平。
二、人际关系的替代收益
相互依赖理论假设: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是否持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人们在决定是否维持关系时,会用到第二个指标——替代的比较水平,即:假如放弃这段关系,人们所能得到的结果。有时候,虽然人们对现有关系满意度并不高,但放弃关系,可能状况更糟,这样的话,人们常常会选择留在关系中。
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并不是决定人们保持或离开现有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相互依赖理论最深刻的发现之一。理论还提出了依赖度这一术语,即:
依赖度 = 结果 - 替代的比较水平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到,提高替代的比较水平,就能降低依赖度,可以促使人们离开现有关系。
三、让人不舒服却真实存在的
研究表明:人际需求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这使得人们建立亲密关系,并互相依赖;反之,缺乏人际交往的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上瘾等症状,因此人们会本能地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去换取人际奖赏,无论这些代价是金钱、财物、地位、美色,还是情感。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亲密关系,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舒服,可是许多研究成果却证实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存在,这一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许多社会现象。研究还表明,当人们处于较高满意度、较低替代比较水平的关系中,两人不太关注自己付出的代价,也不急于要求对方给予奖赏,此时两人处于共有关系中,柔情蜜意令人沉醉不已;但是,当令人陶醉的人际收益消失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双方的付出和收益,悄悄在心里的账本上记录每一笔收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