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说:“读书越多,才能走出去看世界。如果没见过世界,又如何改变世界。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读书是富养自己的灵魂,读过的书,哪怕内容不记得,但它依然存在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与精神的宽广中。
读书是向上的阶梯,是治愈的良药,是启迪智慧的良方,是唤醒心智的道法。
余华曾说:“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文学,正是这样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心灵与世界。它让我们在文字间游走,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为大家分享5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建议收藏!
01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 评分:9.3
“你要爱就要像一个痴情的恋人那样去爱,像一个忘死的梦者那样去爱,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这本书共收录了史铁生12篇文章,我在扉页便湿了眼眶。翻开第一篇《我与地坛》那种触动是由内心深处引发的强烈遗憾和惋惜。
史铁生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他的文笔优美生动,层层递进,用文字一步一步震撼我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归宿。
如果你的人生处于低谷期,不妨去读一读史铁生的作品,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总能给予你生活的慰藉和勇气。
02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 评分:9.0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书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人物,通过他们及其家庭、朋友、爱人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通过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他虽出身贫寒,但始终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自学和奋斗,逐渐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煤矿工人。
书中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对生活的困境和挫折听之任之,而是告诉我们,当生活给予我们某些东西时,我们要珍惜;而当生活没有给予我们某些东西时,我们要学会自己争取。
03
《活着》
作者:余华 / 评分:9.4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小说讲述了主角福贵一生坎坷的经历,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自己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多少次的生离死别,但是生活再苦,也得活着。
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物质或名誉,而是为了体验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一切。
书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人物,没有好人坏人,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活下去的信念。
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坚强地站起;每一次失去,都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拥有。这本书,是对生命韧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性光辉的颂扬。
04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 评分:9.2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
《白鹿原》也许在一百年后还将保持着它的影响力,只要人类尚在,书中描述的人性主题就永远会始终伴随——假如你能洞悉人性本质的话。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了再恢复,恢复了再打乱,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无论是坚守传统的白嘉轩,还是投机取巧的鹿子霖,亦或是敢爱敢恨的田小娥,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奋斗,他们的故事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通过观察和思考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洞察人性的本质和奥秘。
05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迟子建 / 评分:9.0
“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疼痛。”
这是一部描写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风情。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爱与牺牲、希望与绝望、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微妙平衡。
它让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人性、关于自然、关于爱的故事,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
迟子建以她独特的文学魅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她的文字,如同冬日暖阳下轻轻摇曳的雪花,既纯净又蕴含着生命的厚重。她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