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一座城市,就漂着一些未扎根的旅人,也许呆几个月,也许呆几年,也许不知道呆多久,说来就来,也说走就走。为了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比如说温饱、钱、房子、车子等,有些人心甘情愿地努力着,有些人不情不愿地跟着城市生活的节奏,忙碌惆怅。城市有潜在的生存规则,要么弃城而逃,要么按照规则享受城市的文明、热闹和繁华。
每次行走在街头,特别是冬天夜里,总能看到一些也许是因为教育程度不高但不得已要为下一代的教育和上一代的安享晚年而劳作的人,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白天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晚上还要踩个三轮车架口锅在人流集中处售卖煎炸凉拌之类的小食。他们脸上有疲劳和沧桑,但眼神却是闪烁的,想必他们心里多半是欣慰和快乐的,因为这些付出能让老父母得以安享晚年,小孩有教育机会,这就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在城市漂泊不定但是依旧坚持的原因。为信念和爱的人奋斗会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磁场,让自己感觉到情愿和快乐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和感动。我天生是一个内心比较柔软的人,看到年纪较大的人在奋力谋生的时候,总会在心底涌起一股暖流,他们都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
我也是一个城市旅人,未扎根。刚出校园的时候,没有家的概念,便也不觉得家外边的生活是一种漂泊。下了班,街角的小食店就能解决温饱,又哪里能老惦记家里妈妈做的热饭热菜的熟悉味道呢。心里装了太多新鲜的想法,有太多想去的地方和想见的人,年轻的心,还不懂得常常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总是在节日的时候,才怀念一家团聚热闹祥和的画面,才慢慢地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单和落寞。古人对于家国和人的思念甚于今日,常常作文赋诗以遣怀的原因大概是交通不便、情思不能及时传递,因此对于旅人漂泊的体验和领悟也就更显深刻。今天发达的电子通讯和互联网科技,以及便捷的交通把世界变小了,回家变得相对容易。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反倒又不是那么想回家,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多半对自己有个期许。不达期许,又怎么想回家呢,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自尊心也倔强得可怕。
与漂泊感相对的,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对所在城市的认同。作为一个还未在城市扎根的人,特别是对于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而言,我们拥有一种择城而居并扎根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幸运。
也往往是站在华灯初上的繁华街头,才容易产生一种繁华是属于他们的落寞感。可是,此刻的疲劳不仅仅来自这种落寞,还有认真工作了一天之后的体力脑力消耗,大多数人都是踏实和努力的,所以绝对不应轻易否定现在的生活和自己。很多人说社会越来越浮躁了,所以我们容易气急败坏地责怪自己怎么不够优秀和能干。我们哪里是不够优秀,只是需要时间、平台和更多的努力。时间和付出是质变的催化剂,学会包容和消化自己偶尔的急躁、失落和不安吧,只要在路上,就会离明天越来越近。认可自己,便能遇事淡定,处事泰然,不至于时常落寞抑郁。
大学校区坐落在两个城市的结果就是我在两个城市生活过,却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工作以后,便决心要好好地挖掘羊城的美,从她的文化底蕴中得到滋养,享受她的文明和繁华。所以天气好的周末,会带上相机约上好友走街串巷,喝早茶,吃老广州小食,夜游珠江,看骑楼,拍荔湾、越秀街头巷尾,找独立书店并流连其中。走过沙面、红砖厂、石室圣心大教堂、小洲村、黄埔古港、岭南印象园、海心沙…依然觉得羊城太大,底蕴丰厚,而我意犹未尽,每一次走过都只是浅尝则止。慢慢地爱上了羊城,便觉得生活中随时有乐趣等着我去体验,这样的城市哪能让旅人落寞和有漂泊感呢。所以,出去挖掘城市的美和独特吧,爱上自己所在的城市,因为择自己所爱的城而居才能乐趣无穷。
羊城的冬天即将到来,旅人不愁,因为有熟悉的伙伴相约,有滚烫的炖汤和火锅,还有越发成熟淡定的自己相陪,尽情享受羊城的暖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