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恋爱咨询中,被提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安全感问题。
有很多人明明知道另一方是爱自己的,但就是没有安全感,忍不住去猜疑;有些人甚至因为安全感的问题不敢去结交异性、不敢去谈恋爱。
所以常常有用户问我:我没有安全感,我该怎么办?但在这个问题前,你是不是应该先知道你的不安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追究不安的来源,除了DNA带来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焦虑,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所以不管是不是安全感不足的人,有时候都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就是受DNA的影响。
另一方面,就可以追溯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了。这里我用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理论来解释,它可以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为什么有些人的个性是积极的,有些是负面的,这些品质是在什么年龄阶段形成的?就像为什么有些人特别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就没有这个困惑。
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会持续一生,而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会分为八个阶段,这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觉得的,但是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信任和怀疑,这是在婴儿1岁半之前培养的品质。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没有成功度过,就会形成胆小惧怕的性格。
这个阶段的主要影响来源于母亲,如果这个阶段,父母可以满足孩子的的需要,孩子就可以形成安全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虽然很多人怀疑孩子2岁之前是否有记忆,事实也证明孩子两岁之前父母为他付出多少心力,孩子是记不得的,但孩子却可以记得她们在需要安慰时或者需要陪伴时,是否有人及时满足她们需要的感觉。这都影响了她们未来是否能信任一个人。
2
除这些引起不安全感的原因之外,还有可能是成长中受过一些创伤。
这种成长环境和创伤的影响都可以导致悲观的思维方式。就像男朋友要出去一趟,你可能就会想:他是出去找谁呢?有没有女生呢?
如果他和女生一起玩怎么办呢等等,心里越想越不安,可能就采取不断查岗的方式,或者在对方回来后不断追问,这样的行为导致两个人都很疲惫;而对于思维乐观的人来说,她们就可能觉得:出去就出去啊,这是很正常的,顺便可以让他帮我买下东西,我还不用费时间跑一趟了。
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开开心心的。
所以发现没有,不安其实就是来源于自己,同一件事,两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也不同。
但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她们觉察不到不安是来源于自己,单方面觉得是环境带来的不安,所以想去控制环境、控制别人来获得安全感。但这恰恰又是最难的事情,所以导致不断地陷入不安感的漩涡中。
3
都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知道安全感的真正来源是你自己,下一步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期望别人来改变。
就像你觉得你男朋友不能及时回复你的信息让你很不安,在你们沟通后,他尽量改变了,但你还是会在他的其他方面找到让你不安的点。
所以遇到事情时,当你习惯性地悲观地看待事情,你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呢?
另外就是多关注自己的优点,你可以将你的优点写下来,时不时地看一下,告诉自己“我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也是值得被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