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月期间,诸事繁杂,生活工作节奏逐渐被打破,从11月中下旬到12月初逐渐陷入低迷状态:
- 感冒一周,体检发现多项指标超标
- 缺乏锻炼,体能下降
- 课题研究几乎停滞,试验计划未定
- 起床延迟,工作效率低下
- 很久没有看书
12月初,决定调节状态,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生活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 逐步恢复标准起床时间(4.30 am),趋于稳定
- 逐渐处理完各种杂事,早晨飞行模式工作,效率提高
- 设计锻炼记录表,每天坚持锻炼,体能逐步提高
- 平板支撑 6 min
- 仰卧起坐 30个
- 游泳15 圈
- 与同学打乒乓球、羽毛球
- 课题研究进入正轨
- 逐步理清研究思路
- 解决若干关键技术要点
- 与导师、师兄弟重建交流协作机制
每一次都需要巨大的努力,才能从不理想的低效状态,逐渐调整到高效的状态。个人主要的成就都是在一段连续的高效状态下完成的,也就是关键的收获期。
走出低效循环,有一定的模式并非毫无章法。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本文总结笔者的一些思考总结。
2. 循环
什么是循环呢?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重复(repeat)一种生活状态,可能是积极的不断进步,或者消极的不断堕落。在无意识地情况下不断重复,有意识去改变时却很难改变,这样的稳定模式可以称之为循环。
- 重复
- 无意识
- 稳定
显然恶性的循环让人无法自拔,良性的循环却可以如鱼得水般取得成果。
2.1 低效能循环
低效能状态下,生活的各个领域互相冲突(工作、健康、人际关系),疲于应付一些紧急的事务,却碌碌无为。尝试着努力,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越努力越不顺利。
2.2 高效能循环
高效能的状态,可以说是”越努力越幸运,越工作越轻松“,一切事物有条不紊,相得益彰。似乎整个环境都是自己的助力。
2.3 循环的机理
如何理解循环的状态呢?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当前的工作状态至少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前一阶段的工作状态,决定了当前的出发点
- 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决定了做事的阻力与助力
例如,在高效循环状态中关键的要素互相影响:
- 早睡->早起
- 早起->早晨效率高,解决关键事务
- 晚上不加班
- ->运动锻炼
- ->与朋友交流娱乐
- 早睡
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做事的状态实际上有一定的惯性,如果这两方面因素都没有显著改变,那么状态就会稳定持续。
2.4 高效循环与低效循环的差别
两种循环状态的差别在于:
- 高效能循环,个人与外部环境协调,环境提供助力;低效循环相反,不协调,阻力大;
- 高效循环中,每一件完成的事情为之后的目标提供优势,使得后续事务更轻松;低效循环中,每一件没有做好的事情给之后的事情带来更大的阻力,导致“越努力越不顺利”。
3. 解决方案
从以上分析,要跳出低效能的恶性循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 培育自己的外部环境,隔绝干扰,加强积极联系;
- 隔绝干扰,拒绝(拖延)边缘事务
- 增强积极联系(导师、益友)
- 坚持锻炼,积极反馈
- 不仅要处理好当前的事情,还要为后续事情创造优势积累;
- 一时一事,最小关键目标
- 降低预期目标
- 恢复规律节奏
4. 跳出低效能循环攻略
4.1 舍弃边缘目标,隔绝干扰
陷入低效能状态,往往是由于事务繁杂,精力分焦所致。诸多事务并行处理,很难达到高效的状态,必须尽快剥离琐碎事务,才能把精力聚焦到关键目标,可行的策略:
- 速战速决,快刀斩乱麻,结束可以尽快解决的事情
- 摔锅,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尽可能推脱
- 拖延,不重要的事情能拖延就拖延,任其自生自灭
舍弃,需要很大的决断。舍弃边缘目标之后,轻装简行,才能更好地完成核心目标。
剥离边缘目标后,处于很脆弱的状态,短暂的精力充沛如果再接手其他杂事,只会让自己再次陷入泥潭。
明智的做法是在工作期间强制隔绝外界联系,杜绝一切可能的干扰,集中解决关键事务。
4.2 增强积极联系
要做好关键的工作,不只需要集中精力,还有一些外部的联系可以给自己带来关键的助力。例如工作中与直系领导、同事的协作关系,科研工作中与导师、课题组同学的研究关系。
前期科研工作耽误了很久,长时间没有与导师交流,重新交流的时候发现导师的反馈比以前更慢,也很难给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后来理解,导师指导自己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我的课题问题,这是建立在充分沟通讨论基础上的。而长时间的耽误,导致导师也对问题生疏,无法快速进入状态。
反之,要突破科研困境,首先要改善与导师的沟通状态,培养共同话语环境。与课题组、实验室的同学、师兄也是一样,建立积极的协作关系,积极反馈,使得环境成为自己的助力。
4.3 坚持锻炼,积极反馈
恢复状态过程中,逐步恢复锻炼非常关键。体能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能投入的质量。锻炼身体的意义,一方面是自己精力充沛,另一方面增强积极心理暗示,对于恢复信心极为关键。
不仅坚持运动,还需要记录和分享,
- 记录,对比前后的进步,能够积累成就感;
- 分享,运动记录分享到社交网络,收到朋友的点赞,加强坚持的动力;
从长期的经验来看,可以长期坚持的锻炼方式应该有两方面的组合:
- 个人运动
平板支撑、仰卧起坐、跑步、游泳,这一类运动需要的环境条件很少,不需要其他人陪同,最容易执行,短时的运动就能达到很高的效率。但是依赖于个人自制力,一旦中断,重新恢复难度很大。 - 群体运动
如羽毛球、乒乓球,与自己的小伙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后,在自己有惰性的时候,其他人可以带着自己继续运动。实际上被动地去做有益的事情。但是如果其他人有事,自己也无法运动。
可以长效坚持的运动模式需要两类运动的组合,更加稳定。
4.4 一时一事,最小关键目标
处于低效能的状态,本身执行力有限,切不可多项事务并行。如果这样,每一件不能及时完成事务又会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论手头有多少事情,一次只做一件重要的,一鼓作气完成。规模较大的事情,分割成若干较小的事务,确定最小关键目标,逐个击破。
关键事务的完成,如硕士研究课题,必须有连续的时间保证,在整块的时间内,才能做出显著的工作。而每天的下午、晚上,不可避免地要分心到很多繁杂的事务,无法专心学术。
因此在早晨采用飞行模式,不受打扰的状态下,集中完成关键事务的目标非常重要,无可替代。落实关键事务,才能从容地处理其他事务。
4.5 降低预期目标
将预期的目标调低到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程度————小目标,提高可实现性。每次实现小目标,都会为后续事务的解决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完成小目标后,逐渐提高难度,在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解决更大的问题。以起床为例,最初稳定的起床时间是凌晨4.30,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不规律之后,经常11.00 pm,8点 am才能起床。要改善这种状态,不可能立刻改变作息状态。一套亲测可行的方案是在一个星期的周期内逐渐调整作息:
- 10.00 pm, 8.00 am
- 9.00 pm, 7.00 am
- 8.30 pm, 6.00 am
- 8.30 pm, 5.00 am
- 8.30 pm, 4.30 am
- 9.00 pm, 4.30 am
降低难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4.6 捍卫规律节奏
规律的生活节奏下,才能长效保持高效能状态。尽可能坚持的自己的节奏,不要为了小事轻易打破。重要的生活节奏:
- 早睡早起
- 番茄工作法
- 运动锻炼
5. 结语
要进入高效循环的状态,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实现的。自己做出的努力,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酵才能显现成果
希望自己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做出新的成果。
-- 8:38 2016/12/15
-- 于土木学院 424
本文用时3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