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燥热少许,晚上给技术站的同志们做了关于生产队业务上的一些分享。
昨天晚上睡觉梦见了我在乡镇驻外代表办公室做业务销售新人,貌似去签了一个大单。我是多渴望从技术走向一线呀。
今天上午G哥和我约,说要讨论下来自省城的关于教育督导的一个项目。上午在处理完技术站的一些工作后,我下午2点开始把G哥给我的若干关于教育督导的4份材料详细看了下。标记了疑问的地方,作为问题打算在下午的讨论中请教清楚。
下午3点,我和G哥如约来到县里的一个茶馆讨论这个项目。通过讨论我了解了这个项目的背景,大致是从省城里长期与乡里对接的一个大学获得的机会。省城的教育厅有专门进行督导的部门,他们在前期建立了不少的用于督导督学的系统,现在希望能够做统一、标准与规范,于是找到了省城的这所大学给做政策建议,而省城的这所大学与乡里有较好的互动与前期合作建设基础,于是就让乡里参与了。乡里把这件事委托给了我所在的生产队。
队长B哥早期也和我提过,说是希望我以架构师的身份参与,说实在的,我做架构肯定是不专业的,不过如果真需要,恶补一下甚至去考个证为自己增值也未尝不可。G哥应该是在这个情况下找我讨论的。Anyway,我是想要了解所有队里的业务的,那就来者不拒了。
队里现在面临的困境是系统集成(EAI)的窘境问题。一方面在省城大学和省里教育厅没有充分调研之前,已经做过一轮较为宏伟的规划,这个饼画的比较大,而且是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认可的。另一方面,在调研了之后发现实际问题比较复杂,省里教育厅关于这个督导督学系统早期做过很多分散的小系统,各个系统有不同的建设商、委托建设部门、自己的流程和自己的数据库。现在窘境在于如何在面对系统集成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还能够沿着原来宏伟的目标向前推进。
经过我和G哥的讨论,我大致从生产队的角度提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走一步看一步,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永远没有人指导,当前有多少项目经费我们就做多大的工程。未来面对具体问题再想问题具体解决。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但是相对来说留给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坑比较大。第二种是统筹考虑,既然曾经吹过牛,那么就踏踏实实做下去,过程中肯定会痛苦,需要有经验的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强参与才可能,除此之外施工的队伍也要经验丰富才行。
最终我推荐了方案一,这是目前来看最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这个方案我分解了施工步骤,主要沿着4步走:(1)实现库的梳理,分别是专家库、督学库、学校基础信息库。(2)账号打通,仅提供打通SSO的能力,但不强迫现有的系统全部都要接入,但未来新建的系统一定需要接入。(3)针对1,使用API暴露,与现有系统做控制集成,业务融合。(4)要求各个业务系统回流数据,保证甲方对数据的控制权,达到统一的效果。
聊完了这个大项目,我又请教了G哥一个私人问题和一个建议。问题是对于我从技术站到生产队的这个转型有何看法,G哥表示了支持,且表示技术站下乡到生产队是有优势的,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生产队队长或者是分管乡里对外销售的副乡长。另外一个建议是我在了解到G哥有很强的政策解读能力后,建议他能够为乡里的政策部门贡献一些自己的点子,帮助乡里的政策解读部门做的更好。例如他提到的政策不能只有“读”没有“解”。一个省市县乡的政策,要么可以从中看出实施方案的影子,要么可以从文件的历年表述变动中(如“指导”变为“指导与管理”就体现了行政部门管理方式的不同)获得一些机构改革的信号。G哥表示支持,其实很多其他生产队里和G哥一样角色的人都对于政策解读报告有类似的看法,只不过没有说。我觉得可能是考虑到一些人情因素吧。我脸皮比较厚,加上政策解读办公室的主任对我比较照顾,或许我提一下会更合适,毕竟都是希望乡里能够发展的更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