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格尼茨和约翰·李斯特合著的《隐性动机》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从随处可见的惩罚,奖励,到存在争议的歧视,慈善,都是如此。”
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人们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
以垃圾分类为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我所在的城市目前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这项工作。除了媒体全方位宣传,还有居委会的入户调查,分发垃圾分类知识小册页。仿佛一夜之间,小区围墙上刷满了垃圾分类宣传画,红、蓝、黄、绿四色垃圾桶也一字排开,摆放在小区道路旁显眼的位置。然而,万事开头难,对于多年来习惯于将所有垃圾一股脑扔进一个垃圾袋的居民来说,分类投放垃圾无疑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首先他们得弄清楚垃圾的分类: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为此家中也得多配备容器,一一对应投放。原来是直接放到每个楼层的一个大垃圾桶,由保洁员负责清运,现在则要各家自行投放到底层的小区分类垃圾桶里。刚开始实行时,难免有人嫌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从众心理起了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了。
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各个居委会也设计了不少的激励机制,比如招募督导员(给予一定补贴),上门免费发放垃圾袋(目前发放了第一个月常用的两类垃圾袋)。有的居委会还给每个家庭配备专属卡,投放分类垃圾还有积分,以后可凭积分兑换相应日用品之类。
除了生活小区,公共场所,许多单位也纷纷行动起来,垃圾分类已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日益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环保之举,并不是非要金钱奖励才会去做的事。钱真的不一定是“王道”,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在激励人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他们真正重视的东西去激励他们——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们希望做个好公民的自我形象认知……
一旦你了解了人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是什么,你就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并且让人们按照你期望的方式行事。通过正确的激励机制让人们(也包括你自己)去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如果你希望人们按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么,激励机制就是你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