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有琴童的家庭来说,家长常常觉得:我们明明全力以赴、心力交瘁地为孩子着想,可孩子却不能理解,甚至开始厌恶学琴,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是你的孩子,被你的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因此,父母需要思考和反思。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第二个关键词:思。
巴尔扎克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父母对琴童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他们能提供多少财力、物力,花费多少时间,而是浸润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父母的眼界、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均透露出父母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父母的态度和思维高度,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思维起点 。
让我们来思考和反思一下上面这些看似理智的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想想,为什么让孩子学钢琴?是不是因为邻居家的孩子或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也在学钢琴,你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或者你是不是有“圆自己小时候没实现的梦想”的成分在里头?
其次,还需考虑你是不是已经决定,给自己增加一份不拿工资的工作?至少在最初学琴的四五年里,送孩子学琴、陪孩子练琴,是一件需要全心付出却没有薪酬,还有可能让孩子误解的工作。你有没有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孩子一人学琴,全家会失去很多娱乐时间,周末可能不再完整,对于未来必要的牺牲,全家都做好准备了吗?
最后,我们得面对学琴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孩子真的天赋异禀,少年时期就一朝成名,你们准备怎么做?如果孩子弹了好几年,仍然成绩平平,甚至出现叛逆情绪,又该如何处理?如果孩子以后不做钢琴家,你会不会失望?
要知道练琴是很痛苦的,你会不会看到孩子太累、太苦而舍不得?是否狠得下心来,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能否保证自己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激情,给予孩子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反问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开始有点后悔让孩子学习钢琴了?其实父母也不必过分焦虑,在这里呢,我想帮你树立两点实用且有效的钢琴教育思维,来帮助你解决心中疑惑。一个是赞扬;另一个是“慢教育”。
我们先来讲讲赞扬的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好学生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学生”的感觉。受到表扬能帮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
学习钢琴的初期,很多孩子坐不住,时不时就对父母说想喝水、想吃东西或是想去洗手间。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就责骂他,那么就会加深孩子对钢琴的抵触心理。但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小孩子的天性,从旁引导,比如父母可以说:“这里是老师说的难点,可你弹得很准确,真棒!”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钢琴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当习琴进入了倦怠期,类似一个瓶颈阶段,孩子的进度明显慢下来了。如果这时父母埋怨和批评孩子,对克服瓶颈期并没有正面的帮助,甚至会让孩子的钢琴学习生涯戛然而止。家长应该弄清楚孩子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新换的老师,孩子不喜欢啊?是不是教材难度太高了?或者是孩子看到全家都在玩,只有他一个人在练琴,他不高兴了。只有找到了问题所在,家长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不想一个人练琴的时候,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并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学”。还可以经常感谢、赞扬他:“因为你,我们家里多了很多动听的音乐。”
在孩子真正遇到瓶颈期的时候,茅为蕙建议可以适当停止练习,但是仍然得保持对孩子音乐上的教育,比如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看音乐剧,等等。但是,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明确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放松以后,重拾克服瓶颈期的信心。
我相信这种陪伴、引导与鼓励,一定会给孩子学琴的信心。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向目标前进,追求自我肯定,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和情绪,让他们主动地去求知。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慢教育”思维。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农业和工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此,孩子学习钢琴,家长也不能有半点儿急躁,要遵循钢琴教育内在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学会等待。
因此,家长在孩子学习钢琴的每个阶段都要把握学习的进度,让学习进度“慢”下来。这里所说的“慢”,并非不进取、不作为,而是指按照孩子习琴规律教育、不急功近利地扎实学习。
那么,孩子每天练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呢?
茅为蕙给出了一些简单可推算的参考:孩子4岁的时候,每天练习20分钟到半小时就足够。一周上一堂钢琴课,一堂课也应在半个小时左右。
学了大概一年以后,到孩子5岁的时候,他的琴谱也会多加一本,一堂课可能要延长到45分钟左右,那每天练琴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到45分钟。
到了6岁了,孩子有三四本不同的琴谱了,学习和练习时间也应相应增加到1个小时左右。今后,每多增加一本琴谱就,增加大约15分钟的练琴时间。
学琴到了一定阶段,琴童和家长们绕不过的话题就是“考级”了。
因为,它是孩子钢琴技术,钢琴水平高低的体现。但是考级并不是学琴的终极目标。我想更多的家长是希望孩子能够享受音乐。对于钢琴考级,如果老师和家长引导得好,它可以让孩子的钢琴水平突飞猛进。
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钢琴考级,只练习考级的曲目,而忽视钢琴教育的内在规律,它又会是孩子沉重的负担和任务。学习钢琴,学的是技术。当孩子的手指技术到达一个高度,灵活性和力量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孩子在钢琴考级中自然而然地就游刃有余了。当然,孩子手指的训练不是三两天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因此,在孩子钢琴的技能到了一定水平后,父母和老师应当给孩子报名参加考级,这是对孩子学习成果的肯定。但是,千万不要为了考级只练习考级曲目,这对孩子钢琴技能的提高有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