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1
又快是一个星期了,混吃混喝的过程其路漫漫。
中午问孩子们吃什么饭?小儿子就说吃饺子。好吧,饺子最省事儿。买上一袋速冻饺子回家,在买点儿海带丝之类的配菜。自己包饺子是最好的,但时间不允许了。母亲经常因为询问我做什么饭而感叹:我这个懒人活在了好社会。
生活在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家人都爱吃大米,做饭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儿。我不太会炒肉菜,天生愚钝经常招嫌弃。
他是南方人,除了饮食习惯外,他似乎更符合北方汉子的特点:义气、豪爽、痞子……总之粗犷的评价高点儿的话就是个纯爷们儿。
我是喜欢这样的称呼,大约我接受自己是个小娘们儿。嘻嘻。
家里的爷教育儿子说:“儿子,你以后娶媳妇儿,最好娶个南方媳妇儿。有口福。”
“切。有钱,啥没有卖的?”我还了爷个大白眼。
都说:爱上一个人,就要抓住他的胃。已过半生,我还是没能抓住,说话也的确心虚。
庆幸我们恋爱时都在发烧,昏了头没有考虑那么长远。结婚回来路过郑州,考虑我不会做饭,我和他首先就是买个电饭锅,会蒸大米就得嘞。
2
北方的女子,都会拉面、手擀面。母亲的拉面做的最好,但也因为全家上班上学时间紧,机器面和饸饹面吃的多。
那时,母亲下班回家经常会遇到赶着饭点儿从老家的来人,父亲只管招呼客人。母亲急急忙忙放下吃了一半的饭,挖在小盆里些面粉,盖好盖子,连同塞给我手里几角钱,打发我去压机器面。
于是,我着里着慌的跑出去,母亲在家重新炒菜烧水做饭。等我回来再端起碗吃完饭,全家人上班上学的时间就到了。母亲说,那时真的很累,最多时要接待十几多个人,每天中午跟打仗似的。
可那时候的人真的太单纯。听母亲说,就因为父亲转业当了官,亲戚找来只为父亲买斤肉都是便宜的。殊不知父亲是最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底的人。
即便是后来看多了人情社会,我觉得父亲也是个真正纯真的共·产·党·党·员。
去年从父亲家出来打了一电瓶车,开电的 的是位认识父亲的老人。小城不大,熟人太多,但谈论起父亲,还是一脸敬佩。
3
我包饺子本领真的不错,包的肉多,样子圆鼓,好看。在学校食堂里跟大师傅学的正宗。但是南方的爷不爱吃饺子,说吃饺子吃不饱。
哈哈,一提起就好笑,山西人离不了醋,沾着吃自然不膻。他不吃醋,吃完饺子后口干舌燥,老想喝水,很是耽误事儿。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再显摆手艺了。
可儿子唯一吃不腻的面食就是饺子和小笼包,经常点餐。
于是我就只能在配菜上多些个花样,来中和一下父子之间的饮食矛盾。
南北有地域差异,婚姻也因不同家庭的生活习性而结合起来的饮食男女有诸多的矛盾存在。
婚姻将无比繁琐的,又无限放大的细微末节根梢;相互蹂躏着,相互拧巴起,搓磨成一条粗壮的滑溜的麻绳,垂抵生活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