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家的弟弟比我小8岁,目前在国外留学。在我看来,现在的他有见识,有谈吐,比我上大学时不知道强了多少倍,真心为他高兴。但是小的时候,我却曾感觉他非常讨厌,因为他每次到我们家,看到所有的东西都会说是我的。他会趴在沙发上说是我的沙发,趴在地毯上说我的地毯。那时我10岁左右,自然是喜欢和他争辩,但总是没有结果。
弟弟早就忘了小时候的陈年旧事,但是这些阴影藏在我心底20年。为此,我一直认为是姑姑小时候没有教好他,是他人生的污点,但是姑姑却一直认为儿子小时候很棒。我一直认为姑姑是偏爱儿子,直到去年,我开始学一些儿童教育及心理学知识,自己的孩子也开始进入这个阶段,我才扭转了对他这段经历给我留下的刻板印象。
这个时期的孩子,无法区分我、你、他的概念,心理学上称之活在一元关系当中。对于他们来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他们口中的“我”的,和成人世界的认知完全不同。孩子们会认为所有我看到的都是我的,我看不到的都和我无关。
有一个小故事我印象很深,当时是带着2岁的女儿去超市,在她的强烈要求下,给她买了一连酸奶。小家伙开心的不得了,全程自己抱着自己的酸奶,生怕它跑了。结果结账时出现了问题,孩子不愿意把酸奶交给售货员阿姨扫码,当时无论怎么和孩子解释需要交钱,孩子都无法理解这个概念。在她看来,这是我的东西了,谁也不能拿走。最后还是闹得孩子大哭,大人灰头土脸的。回家孩子重新拿到酸奶后,我趁此机会重新告诉宝贝,到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行,以后我们需要把东西交给售货员阿姨扫码。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会特意买东西后让孩子进行付钱,培养孩子交换的意识。也正是从这些经历开始,孩子开始建立二元关系模型。
孩子想要分清我你他其实并不容易,所以让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分享特别困难。父母们大多认为孩子应该学会分享,并认为孩子如果小时候就自私的话,那么以后也会自私。但其实逼迫这个时期的孩子分享很难,即便他们学会分享的行为,也无法体会分享的真正含义。
拿我女儿来说,她受家人影响,已经开始接受分享的概念,也有分享的行为,但是我确认她还不能理解分享的精髓,而我和家人都曾沉迷于她分享的事实中。
比如,孩子每次吃糖,都会和家人分享,因为我们教导她不分享,下次就没有了。孩子迫于以后还能吃到糖,不得不分享。但是分享的时候,她会咬碎糖,把小块分享出去。
再比如,吃水果或零食,孩子也会进行分享,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她有很多,吃不完。这个时候分享会讨好家长,对于她自己来说,从心里上并感受不到少获得东西了,当然也有动力分享。
这两种都是分享行为,但对于分享的本质都是跑偏的,这和我们的教育有关,更主要的也是我们没有搞清孩子对于“我”这个概念的学习。分享是一种利他行为,必须在多元关系下才能建立,也就是孩子必须分清“我”这个 特殊含义之后。
想一想,对弟弟误会了20年,自己也算是后知后觉了,不过这毕竟是陈年旧事,没有造成我们感情的隔阂。但是搞清楚孩子的潜在想法,我知道,对于分享的概念,要重新教育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