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写作的四重境界,才会看清向上的阶梯!
冯友兰先生是著名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必读书籍。
今天,有幸读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掩卷思索,觉得冯老前辈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可以引申出各行各业、各色人等的四种境界。
就拿学生上课来说:
我问:同学,你在课堂上干什么?
生1:我在听讲。
生2:我在上课。
生3:我在学习。
生4:我在提高自己。
仔细琢磨一下,这四种回答不也是中了冯老先生的四种境界么?
说“听讲”的学生,着眼于眼前的“听”,这是一种自然状态,至于有多大意义他无须考虑;
说“上课”的学生,着眼于课堂,不管是为自己上课,还是为父母的嘱托上课,其实都不是坏事;
说“学习”的学生,已经思考过上课的意义,在于习得有用的东西,将来可以于己于人都有所贡献;
最后,说“提高自己”的学生,他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认知就更为明晰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将来打算做什么。目标和方向都很明确。
写作也有四重境界。想到这里,我先是呵呵一笑;后来再仔细想想,觉得冯老先生真是高明,在他眼里,四种境界虽然有高低之分,但并不是黑白分明地分出谁好谁坏的。发现自己所处的境界(阶段),才有进阶的机会。
1.第一重境界——码 字
码字也有码字的乐趣。
我小时候写了作文交给老师看。老师说,不错,可以抄在后面黑板报上。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无上荣光。于是每周都拼命写。无论文章是好是坏。交出去就觉得开心,反正不会被批评。
后来我才发现,那些文章急匆匆赶制出来,除了字数勉强凑合,真的看不下去啊。纯属码字一种。
不过,码字真有码字的价值。文印店的打字员、办公室打文件的文员,都在码字,也都在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在简书写作的朋友们,常有称自己为“码字”的。我也常说自己要抽时间码字了。现在一天不码字,睡觉前就会觉得若有所失。
不考虑文章的价值大小,也不顾别人看自己文章的感受,我把自己这样的写作状态定义为码字。学写作,大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吧。
如果能坚持码字,离写作也就不远了!
如果码字都不坚持不了,那就别想进阶的事了。
2.第二重境界——撰 文
撰文也可以说是撰稿。
大约那些专职的写手,都习惯称自己的写作为“撰稿”吧。
比起“码字”,撰稿有更明确的目的。给杂志社、编辑部、或者某特定对象写文章,都可以叫撰稿。撰稿通常会有稿费。稿费,不在于多少,更多的是对自己文章的一种认可。
我之前在高校学报编辑部工作了2年。也了解稿费的分配规则,教授或专家,稿费较高,普通作者稿费就低,职称和文章字数是衡量稿费的基本参数。
不过也有特例。有的作者文章质量特别高,主编出于爱才,也会给予较高的稿费。有点类似简书里面某些专栏编辑对作者的打赏。
能够靠撰文来补贴柴米油盐的开销或者赚取一些酒钱,那也是一种本事。
既能死磕自己,愉悦家人,同时还对他人有益,何乐而不为呢?
3.第三重境界——写 作
有了简书,我们把前几种统统都可以叫“写作”了。我们得心存感恩。
不过,兄弟,我们还是得保持应有的清醒啊。
写作是啥呀?百度里面有一种还算科学的解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与作家的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不同,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
简单来说,写作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看看,作家的写作或者有教师指导的写作才叫写作。
别误会,兄弟。我不是搬出这个概念来吓唬人。只是想提醒自己,从严格意义来说,我们也许离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还有一段距离。尤其是今天的新媒体写作,不同于过去的写作。要学习的知识,要提高的技能还有很多。
看清距离,是为了努力赶上!人生因为距离,才有奔头;人生也因为认清距离,才有动力。
4.第四重境界——创 作
这是最高境界。
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创新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屈原的《九歌》、《九章》、《天问》的确举世无双。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的词,关汉卿、马致远的曲,曹雪芹的小说等等,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峰。无可替代。
这些作品,其价值是永恒的。
据说,《西游记》每年暑假都会重播。在各行各业,它也常被解读出新的意义,给人以启示。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就有朋友用唐僧师徒四人来比喻创业的合伙关系。
经典只能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要创作经典作品,往往不是急功近利可以做到。需要作者投入全身心的精力,甚至一辈子的心血,方能铸就。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可以称为真正的“立言”了。
人生要么有趣,要么有料。
好好立言,有趣又有料,你值得拥有!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