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兴隆镇中心校的领导来听了我的数学课,我准备的是第四章的第一个课时“分数的意义”。
开始备课之前,我从网上找了三节本课时的公开课,不同的教师讲授思路和顺序都不尽相同。考虑到有老师听课,为了展现自身“水平”,我决定选择课程容量最大,对教师和学生思维要求都较高的那一节进行学习和借鉴,还第一次用上了“教学任务单”。
讲课过程中,我自己没有预想中的紧张和停顿,似乎已经沉浸于授课思路之中。反倒是学生的表现有些过于安静和拘谨,让我不太习惯。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孩子们对我说过,之前的公开课上老师会要求他们“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告诉他们大可不必如此,若是被点到名字,不会就说不会。但是现在看来,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公开课模式”。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程进行了点评,陈述优点的同时,也直截了当地点明了缺点―一备课没有抓住重难点。对这节课来说,重点就在于单位“1”的确定。而我过于注重课堂导入和变式练习,对本节重难点却有如隔靴搔痒,一带而过,可说是本末倒置。
这样一番言论就像一盆冷水一般把我浇了个“透心凉”,同时也让我变得清醒――课程的重难点如同根之于树,源之于水,唯有不断强调重难点,让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开源,学生才能在练习时从知识点出发寻求解题思路,从而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
据此,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内容,甚至想在公开课上“炫技”,实在是不可取。切记!切记!
另外,在讲课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们连三年级学的分子和分母都忘记了。这也提醒我要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情来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对优质公开课的思路生搬硬套。
2021年3月至7月,我根据学校安排,赴山东省济宁市兴隆镇任庄二郎小学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支教。实习周志原本提交到了学校指定的APP中,因不易留存,现全部转存到简书账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