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蒋勋 《生活十讲》
我们的生活太快了,快到让我们慢慢失去原本的期盼。成年人的世界有了太多的繁杂,我们都在羡慕童言无忌的过程中被消磨了耐心。当灵魂中出现了太多的物化,生活也便缺失了信仰,让我们感到庸碌无为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自己不断物化的内心。
物化便是在一个本应该无限延伸的事物中增添了固定的计量单位,这个精确的计量单位无时不刻不在限制着我们的眼界和心怀。《小王子》中孩子和成年人看待一座房子的方式不同,就深刻地体现出了物化的过程。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在用抛弃单纯来彰显成熟,却又无不在丢失美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记得不久前在社会上有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你喜欢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我觉得,从这个话题引入阅读美学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契机,因为纸质书和电子书本身就代表了两种阅读风格,而读书如同读人心,从一个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电子书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也内含了现代急躁的气息。很多人极度推崇电子阅读,认为电子阅读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满足自己读书的愿望,甚至于愿意花高价去购置一台kindle,每天在上下班的间隙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翻看着。按照一个流行的名词,这是“碎片化阅读”,但是在这些碎片的时间中,我们真的可以阅读到真正优美的文字,真的可以汲取到文字中蕴含着的那种思维和美学涵养吗?更多的人会选择在电子书上阅读一些畅销的小说或者描写煽动人心的成功学文章,这类文章简洁易懂,不必要多花时间去思考,因此会带给读者一种在短时间内通悟的快感。我想,这就是快餐式阅读突然兴盛的原因,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但我们又需要阅读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内心不至于被无知击垮,于是我们妄图从这种碎片化阅读中寻求一些满足感。
但这种满足感远不是电子阅读可以带给我们的,没有经过思考的文字是不会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升华,没有经过思辨的哲学也无法成为自己的动力。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的充实感,就是一种赤裸裸地填鸭,将别人的价值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的阅读,除了最初的快感,剩下的就只有无法理解的空虚。
我们想用更快的方式,获得阅读的快感,这就是对读书的物化。
而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物化,正是因为生活节奏过快,让我们产生了压力,我们急切地想要找到疏解压力的方法,却发现自己没有疏解的时间。但是这样的疏解,最终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压力感和空虚感——
阅读成功学的鸡汤文章,最终让我们只能羡慕文章中人物的生活,却无法去实际运用文章中提及的方法,因为这种成功的方法是唯一的,而成功只能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成功需要一个人在努力中不断地搜集整理,而不是套用别人的方法去妄想复制别人的成功。但是,正因为我们太过于急功近利,所以才觉得这类成功学的文章足够弥补自己的需求,看的时候热血沸腾,看过之后却手足无措,反倒让自己乱了阵脚,离成功的目标越走越远。成功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碎片化阅读,都习惯于用泛泛而谈的套路蛊惑人心。而那些真正值得去慢慢思考的作品,却因为其文字本身过于普通单调,被人们不假思索地扔到一旁。当我们将值得思辨的文字扔到一旁,却嗷嗷待哺那些空泛的套路,就是失去了阅读的美学,也就失去了灵魂该有的价值。
而那些畅销的网络小说,也无非是抓住了我们内心一些隐秘的渴望,或者说,正是将我们自己内心不敢去正视的需求名正言顺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用别人的戏码,演出着自己的内心,这类小说中的情节无非是一些统一的套路,但是无时不刻地体现着我们内心的那种焦躁和躁动。有人告诉我,这种小说的情节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我对此表示怀疑,主人公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之所以带给我们一种信心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将自己代入了主人公,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在一开始,就是现实中我们的缩影。而当我们阅读完整部作品之后,却发现自己仍然是那个没日没夜工作加班,只能坐着公交上下班的普通人,你得到的那种信心,会很快化作更深的坠落感和嫌弃感。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读者从小说情节中找到了某种“捷径”,却最终发现现实的残酷远非小说情节可以描述。
我们需要慢一点,去细心体会阅读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阅读单纯地物化为读了多少,我们需要的是汲取文字之间的美,是从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灵魂需要的内容,并慢慢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沉淀。这样的沉淀,是电子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的。就算是在kindle上下载了世界名著,你也无法用冷冰冰的电子屏幕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阅读本身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只有你对阅读本身有了充足的尊重,阅读的过程才会让你感觉到一种愉悦的充实感,换句话说,阅读应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我们应该正视阅读。
触觉应该是我们开始阅读的第一个感觉。触觉可以带给我们一种充盈的感觉,当指尖触摸到书本纸张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纸的质感和温度,有一种淡淡的粗糙感觉,但是却带给我们一种实在的满足。我们翻开一本书,感受到纸张在指尖轻轻翻过,就是我们与书本进行的第一次沟通,而这种沟通,应该是美妙的,不可替代的。只有我们确实感受到一本书的厚重,感受到纸张内含的温度,我们才会在内心做好对阅读本身的重视和尊重。
其次,是嗅觉的体验,嗅觉可以让我们在脑海中建立对书本的感觉,带给我们一种奇妙的感觉。当我们从书店买到一本喜欢的书,拆开塑封时溢出的那一股墨的味道,会让我们在内心建立起一种富足,这是我们与书本的一种沟通,我们知道这本书会陪伴我们之后的一段人生,而我们更希望这股墨香,可以让我们自己增添一分美。这就是对阅读的自信,也是一种对阅读的敬重。
而那些在图书馆中借到的馆藏书,更是带着厚重的感觉,而这种厚重的感觉,会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为我们增添不一样的感觉和体悟,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虽然时间虚无缥缈,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在这本书中,时间是足够触碰和感知的。
只有当我们与书本建立了一种联系,我们才可以真正用心去感知文字所表达的美,我们才可以用心去汲取文字想要带给我们的思想。
而对于只有用灵魂去感知,用心去思考的文字,才可以真实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也只有这种真正内化于心的美,才可以实在地充实我们的心灵。
而那些所谓的没有时间,都是为自己疲倦于思考所找的借口,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候机厅调查——在普通候机厅的旅客基本上都在玩手机,在头等舱候机厅的旅客却认真捧读手中的书籍。有的人说,努力决定你的层次。而对于读书,则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品味。一个肯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思想力的人,而支撑人追求生活品质的,正是思想力的升华。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我们的公众舆论缺少有层次的思考,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读书的态度,缺乏对阅读该有的尊重。
我们应该慢一点,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我们应该有勇气去弥补自己思想力的空缺。
读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慢下来,从灵魂的深处,找回属于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