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年味从腊月就开始蔓延开来,直到正月才渐渐散去,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除夕这一天。在除夕这一天我们放鞭炮,吃年夜饭,看烟花,玩游戏,那是小时候最美妙的时光。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在这一天里,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小孩子们则忙着嬉戏打闹。除夕这一天,还是有些寒冷,但依旧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在除夕这天早上,外婆总是早早地起来,将那很久没用的炉子打扫出来,换上干净的蜂窝煤,除夕的一天从这里开始。从黑黑的灶台上取下熏得焦黄的香肠腊肉,从土褐色的陶器里取出腌了一个月的排骨,地里挖起来的新鲜萝卜,早上才摘回来的还带着露珠的豌豆尖和大蒜苗,水缸里游来游去的草鱼……都在为这场盛宴做着准备。外公也早早地赶集去,将有些遗漏的东西补买回来,接下来就是外公大展身手的时刻。拿出磨刀石,噌噌几下,便将那有些钝的菜刀磨得锋利无比。手起刀落,老母鸡的血便源源不断地从喉咙中流出,流进准备好的碗里。然后再将老母鸡扔进一个大盆里,淋上炉子上烧得咕咕响的开水,三下五除二就把老母鸡的毛拔干净了,然后再点上一堆稻草,将拔完毛的老母鸡火烤一下,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去除上那些细小的绒毛。最后开膛破肚,一连串的器官一下子涌出来,其中的蛋卵外公告诫小孩子是不能吃的,吃了容易忘性大。将老母鸡放入炉上的锅内炖煮,年味便渐渐的蔓散开来。
到了傍晚时分,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鞭炮,香烛,钱纸,几家几户的人便约着一起去给先祖和逝去的亲人烧香拜年。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特别喜欢这一环节,因为那个时候的小孩子特别多,一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烧香,磕头,祈求祝福,将明年的期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祭祀先祖,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祭拜亲人,是为了让我们缅怀过去。一路上总是听见不同的地方传来各种鞭炮声,此起彼伏,都在告示着这一古老节日的到来。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都准备好差不多要上桌了,但是在此之前,还要在堂屋门前放一串大鞭炮,用一个簸箕上面盛放鸡肉,排骨,腊肉,白酒等等,祭祀先祖。先后在厨房、厕所插上香烛,烧点钱纸,跳动的火焰映照在乌黑的墙壁上,燃烧过后的钱纸还冒出几缕青烟,我们期望灶神爷可以保佑我们丰衣足食,厕神保佑来年的猪儿又肥又胖,一系列的祭祀仪式都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年夜饭上桌,香喷喷的蒜苗炝炒腊肉,热腾腾的鸡汤,还有那摆盘精美的香肠,酸酸辣辣的的酸菜鱼……一系列的美食逐一呈现。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开开心心地吃着年夜饭,说着祝福的话语,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吃完年夜饭之后,我们小孩子便约着一起放烟花。那个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烟花,我唯一的玩具就是5毛钱一盒的“摔炮”,就是那种摔在地上就响的小鞭炮,而这个“摔炮”也只有在过年那一天才可以玩到。那时候的我们,大家都穷,于是我们便约着到一个家境条件比较好的小伙伴家玩,看着他们玩烟花,放烟花,看着天空中绽放的绚烂烟花,仿佛自己也玩了一把。最后的一个大环节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中间放着几个大烟花,围着一起唱啊,跳啊,开心得不得了。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有了各自的生活,我们年夜饭越来越丰盛,我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大,可我们却越来越难开心起来。儿时的年味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那些回不去的记忆却依旧深深地刻在我的脑里,那些简单的美好,那些最初的快乐,依旧支撑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