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底层逻辑是亲子关系。先有关系,后有教育,如果你跟孩子的关系一塌糊涂,不要教育孩子,那没有任何的意义,你别说你跟他说讲道理了,他看都不愿意看见你,不愿意理你。你说的再正确的道理也是一堆无用的废话,甚至你说的越多孩子越恶心你。
那么怎样给孩子处好关系?就要满足对方的需求。第一个要学会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需求,第二个要学会满足孩子精神世界的需求.
怎样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也不是所有的都满足,孩子物质方面需求的满足有个基本原则,能满足尽可能满足,不能满足不要伤害.
你给孩子花钱给孩子买东西,不要以为只是买个东西而已,你其实是在滋养孩子的内心。尤其孩子越小,他越以物质来判断自己重要不重要,自己好不好,爸爸妈妈爱不爱自己,孩子物质需求的背后是心理需求,家长要懂得。
孩子小的时候也许是一个5毛钱贴画,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是他长大之后你拿5万块钱有可能买不来孩子感觉自己很优秀,这叫自我认同感。好多爸爸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孩子自我认同不够,他觉得自己不好,自己不够优秀,自己不配得到好东西,所以不要压抑孩子的物质需求,能满足尽可能满足。
但是很多人担心这会不会溺爱孩子?什么叫溺爱?对一件东西孩子有需有要,你满足他这叫爱,这个东西对孩子有意义,有价值,有帮助,而且他给你要了,你满足他这叫爱。
如果一样东西不是他所去的,对他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没有帮助,你也给他买,这叫溺爱。
有些家长判断给孩子买不买东西的逻辑是合理不合理,各位合谁的理?你给孩子买东西,以你的理来合不合,那好多都不合你的理,可是合孩子的理呀。就像咱大人看孩子弄的奥特曼卡,卡片你说有啥意义?可孩子觉得我拥有这么多卡片,我开心,我快乐,他就内心富足。
所以要站在孩子角度上看需求,能满足尽可能满足,如果说你压抑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将来你的孩子有可能为了物质不要健康,不要尊严,甚至有些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压抑孩子的物质需求,还可能会断掉你们的亲情链接。
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不要轻易压抑孩子的物质需求,能满足尽量满足。那不能满足的该怎么办呢?不能满足不要伤害,别指责打骂侮辱,要同理加拒绝加理由加对不起。
假如说你的孩子给你要一双鞋2万块钱,你会不会给孩子买,那你不买怎么办?不买没有问题,可是有些家长上来就伤害孩子,2万块钱一双鞋,把你脑子被驴踢了吧,你脑子进水了吧?你值2万元吗?你配穿那样的鞋吗?穿上鞋……。
第一步同理,孩子呀,妈妈看到刚才你给我介绍这个双鞋的时候,眼里面有光,脸上洋溢着想用我的感觉,而且你说了又是限量款的,又是你偶像同款的,妈妈知道你真的很喜欢这双鞋呀,我也知道要是这双鞋能穿到你的脚上,你一定很开心,我看到/我知道在干嘛,我看到描述孩子的状况,我知道说出孩子的感受。就是让孩子到你理解他,没有毫无理由的这些拒绝啊,就会让孩子觉得你绝情.
妈妈真的没办法满足你呀,为什么要紧跟理由啊?因为妈妈觉得2万块钱买一双鞋穿两三个月也小了,这个性价比不高,不说嘛,那他也不值得呀,子妈妈觉得2万块钱能办的事儿太多了,比如说123给孩子列举一下,你把你的理由说充足了,你不给孩子买你的理由,千万不要说贵,你可以说不值得,当你说贵的时候,孩子一种感觉会受损,这个感觉叫叫配德感,配德感就会出问题,孩子好感觉好状态,他就不配得到好的,
先同理他,然后再拒绝他,还在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双鞋,你看你描述的时候,你脸上有光,脸上洋溢的响,又有一种感觉,妈妈理解你,但是妈妈真的妈妈满足你,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觉得2万块钱买一双鞋呀,这是不值得,因为妈妈觉得2万块钱能办的事儿太多了,所以孩子对不起,妈妈做不到来过,别忘了说声对不起,说声很抱歉,最起码说对孩子也没有很大的伤害,孩子内心可能会有一些遗憾.
一、不要哭穷
我们普通家庭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哭穷,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给我们哭穷,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又给孩子哭穷,一代又一代的往下哭穷。
爸妈为什么要在孩子跟前哭穷呢?不就是怕吗?怕这个孩子挥霍无度,怕这个孩子不懂得珍惜,然后怕这个孩子没有进取之心,怕钱把这个孩子给害了。
总在孩子跟前就说,爸爸妈妈可辛苦了,挣这一点点钱可不容易了,你可是要懂得珍惜呀,你看家里面的钱都花在你的身上了……。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会乖乖听你的,觉得我爸妈真的好辛苦。
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呢,这个孩子就会感觉烦恼,你看看别人家孩子日子过得都挺好的,爸爸妈妈好像挺有钱的,再看看我,他心里面就没有安全感了。他对于这个世界就很难产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笃定感和信任感。
我敢说父母哭穷这件事情能把80%的孩子给打趴下。所谓的打趴下是在精神上他被动摇了,因为人都是活在社会当中的,不由自主的就会跟别人去对比,凭什么人家别人的日子过得比较好,我的日子就是节衣缩食,过得这么辛苦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感常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情感层面上,我的父母接纳我,不抛弃我,不评判我。第二个来自于经济上,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如别人的时候,他本能的就会感觉恐惧,他会担忧自己的未来。
父母穷你会担忧自己的后半辈子,我儿子万一要是挥霍无度,我这后半辈子可咋办呀?然后呢孩子同样也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他心里面就会有一些沉重。
有一些父母家境没有那么贫穷,然后也在那儿哭,彰显自己的伟大,比如家里买了比较贵的肉或者水果,总会给孩子说这水果多么多么贵,你吃吧,我们舍不得吃,孩子就算吃着,心里也不好受,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父母经常哭穷的危害:会让孩子心里没有安全感,很难对这个世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笃定感和信任感,会对金钱乃至人生充满恐惧。还有经常哭穷可能就真穷了,所以家庭条件越不好越不要哭穷,连带你下一代也给哭穷了。穷这个字很可怕的,轻易不要把穷这个字挂在嘴上,要不你就别生孩子,你要生下孩子,你就要承担起养育的责任。
二、不要穷家富养
还有一种父母倒是不哭穷了,开始装富了,举全家之力去满足一个孩子的愿望。甚至全家从牙缝里挤出钱,也要富养孩子,不能让孩子在学校里被人瞧不起,吃喝住用都尽量给到孩子最好的,自己节衣缩食,把孩子打扮得光鲜亮丽,这种想法和做法也不对。
我们作为一个人要面对自己的现实,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你面对我们家境普通这件事情,你一定要怀抱有平常心,坦然面对,你既不要去恨我怎么就那么穷,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去遮掩这件事情。
穷富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少饭,有多大的本事买多贵的衣服,这很正常的,这就是咱们的家庭条件。当你坦然自若了,孩子也坦然自若了啊,这个是我能消费得起的,那个是我消费不起的,一笑了之有什么呢?
人这一辈子穷和富都没有底,你觉得这个东西你消费不起,你觉得别人有钱,但是那个人也有他消费不起的东西,想明白了就淡然了。还有那些发了财的人家可能全副身心把自己所有的生命,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赚钱这件事情上面了,他可能就丧失了一些自由,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牺牲跟自己的父母,孩子在一块儿陪伴的时间。那咱今天选择了过普通人的生活,多了一些跟父母,子女然后相伴的时间,多了一些精神上的自由,可以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总是平衡的,当你看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孩子也就学会面对现实了。
普通家庭做到一二两点,孩子会规规矩矩,但不会有大出息。因为普通家庭的特点就是规规矩矩,不敢也没有太大的想法,老老实实的,但是我门这代人既然已经这个样子了,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肯定更好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然后他的内心更加的健康强大,那这个时候我们再去为孩子花钱的时候呢,就要把握第三个原则。
三、适度宽松,创造惊喜
什么意思呢?你不能说我家就只能消费得起这个牌子,我就天天消费这个牌子,然后再好一点的东西,孩子可能内心有渴望,但是他不敢要,这对孩子的发展就是一种限制,他将来不敢要好东西,觉得自己不配点更好的,甚好工作,高收入,好爱人等。
比如说日常我们给这个孩子买鞋,你能消费的起二三百块钱的鞋,那么到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适度手松一点,比如送孩子一个预算800元的鞋子让孩子挑选,让孩子会能更感受到父母的爱,觉得生活的盼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盼头,对未来有希望,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未来的人会更有力量)。
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生活总是在生存这个层面上,我们能够在生存的基础上有一种活着的感觉,人要有松弛度。
适度宽松,偶尔惊喜,能够给予孩子在精神上的富足感,防止孩子始终生活在匮乏感中。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在经济上都处于匮乏感,那孩子长大了缩手缩脚、内心自卑,这种孩子即便他再聪明,他不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他不敢想,不敢想,他就不敢干,他总在一个小范围之内去活动,能厉害到啥地步呢?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是要敢想、敢干、活泼有劲,这种内心的富足感就是父母滋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