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比如健身,养生一下,为了提高效率我决定好好找个私教练一练,还臆测爸爸也会加入我这行动。
没想到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大致是健身有必要找教练么?出去跑步不就得了,还不花钱,你是嫌钱多么?给我,我给你存着。
我反驳,虽然挣的少可是想追求生活品质。上下班坐这么久地铁都快累死了,好不容易放假想过自己的想要的样子,这样有错么?
这样的争吵让我反思了很久。
1.对金钱的态度不一致是导火索
父辈受够了没钱苦哈哈的日子,觉得钱都存起来才有安全感。
而我觉得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有规划的花钱,才会让钱成为钱,而不是成为它的仓库。值得的地方花钱再多也不嫌贵,不值得地方,一分钱都嫌多。
值得还是不值得的判断取决于各自的追求。
所以,口水战一触即发。
2.付费督促我的执行
铁公鸡如我,一旦花钱就会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因为害怕钱白花,直到形成习惯。父辈则不然,能自动自觉的外出运动,如果不做某件习惯的事就会浑身不自在,运动已经外化为习惯。
所以区别就是执行力的动因,一个是对钱的执着和依赖;一个是对没钱的恐惧心里以及高度的自觉性。
不过我们的共同点很像,执着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接受不同观点,所谓求同存异在我们之间就是个笑话。
这让我想到亲子关系,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给孩子做想做事情的物质条件,那么会有怎样的后果?相对的,满足孩子一切想法所需的物质基础又会是怎样的不同?一方面我们追求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孩子太过娇纵无度。在金钱上尤其需要谨小慎微。
我的童年由各种拒绝构成,尤其是跟钱沾边,在大人眼里,学习以外的需求都是非分之想。所以我不喜欢征求意见,因为心里惧怕别人的拒绝,所以坚持己见,甚至固执。可见这样的亲子模式并不值得提倡,看看现在的我就知道了。孩子的想法不论有多荒谬,请和他一起分析利弊,了解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劈头盖脸的否定。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不要乱花钱,可是却忽视了如何合理的花钱,让钱对生活产生最好的效果。
希望父母在子女的选择上多一分理性的分析,不论孩子有没有经济能力,比如我已经长大,能够承担选择后果的时候,也能平心静气的分析问题,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