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贝贝的【写作日更】215/400
写在前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南地北的相聚让我们在读书实践的道路上更上一个台阶。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现场老师的答疑让我学着用更加全面的视角探究问题的答案。
6月26日,期待已久的同读书院线下读书会终于在长沙举行了,这次读书活动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组织者的耐心以及长沙伙伴们的贴心,也学着用游学的角度去解读一个城市及当地文化。
一早5点起床,5.30和彩霞还有从未谋面的同读老学员金凤一起开车从株洲出发赶往岳麓书院。感谢老师为线下同学特意补充的这次加餐。一起跟随老师,堂前屋后,每个角落,一字一句感受千年学府平凡中的伟大。
导游介绍一遍,老师又特意从系统的角度带我们解读一遍。从学规入手,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蜕变为精英的真谛。还记得活动前老师抛出了一个关于“学而不用”的问题,让我们探求原因。通过书院学规的解读,让我们又以全新的角度找到了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原因所在。
老师让我们学着从高处俯瞰岳麓书院,想象古代学者研学生活的景象,青山绿水如何打造精英?硬件,软件都不可少。书院的环境、老师、同学是硬件,学规(规则)就是软件,老师把学规比作模具,模具把普通人铸造成社会精英甚至领袖人物。
学规十八条,共计108个字,老师一字一句带着我们解读,如何从生活习惯细节入手,学着做一一个“不一样”的人,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师治学的严谨。
岳麓书院学规: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
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
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
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
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岳麓书院学规大道至简,老师也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人做不到的关键所在
1.不相信
2.不愿做
3.不能够坚持
4.不知道改进
如果能从这四点入手,成为一个社会精英相信不是难事。
中午一起小聚,长沙的小伙伴特意给大家点了茶颜悦色,午餐的间隙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们相互介绍认识,一起同老师交流学习成长的收获。
午餐后,迎来了下午的读书会,这次读书会设在一家简洁而静谧的“止间”书店举行。株洲团队的小伙伴们陆陆续续赶到,很开心大家因为我的推荐提前半月安排好了周末的时间,一起驱车来参加这次线下读书会。我相信每个人一定都带着自己的疑问,对于读书会也有着自己的期待。
读书会还未开始,老师便被同学们围住,请教各种关于读书的问题。
活动开场
本次活动由长沙的小伙伴刘聪主持开场,聪聪给人的第一印象温文尔雅,她的主持带着几分恬静,虽略有拘谨,但整体非常有亲和力,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却丝毫没有距离感。
活动开场老师邀请3位同学回答线上提出的问题“为何一些人学了(参加课程,读书)了不去做(用)?大家踊跃举手,希望从自己的角度解读老师提出的问题。很荣幸被主持人选到,我作为其中的一位回答这个社群中已提前讨论过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老师分享过的关于“鱼和水”的小故事。两条鱼在水里游,老鱼和小鱼,游了一段时间后,小鱼问老鱼,“这水怎么样?”
“水是什么东西?”老鱼的回答让我们笑过后不禁心头一阵。
对于长期生活在不变环境中的我们何尝不是一种警醒,就像老师说的,很多人的设备不正常,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们开始麻木。看到别人学习,也便跟着学,没有目的,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将自己的关注放在学上,而忽略了当下真正的需求,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学而不用成了常态。
老师把每个人“设备”的状态分为正常、不正常,超常。
我结合社群的讨论,用自己角度分析了学而不用的关键。
1.缺少改变的洞察与动机;
2.人性的懒惰,贪多求快;
3.习惯养成过程中不能长期的坚持。
讲真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大脑的差异,而这个差异是可以通过训练弥补的。就像伦敦出租车司机,对每条道路及店面的熟悉程度堪称“活地图”,这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而更多还需要大脑快速的运转并整合运算,在接到任务的时候能快速且精准的找到抵达终点的那条路径,且能够随时根据路况进行再切换。
老师结合同学们的回答都会再做补充,让大家学着更加系统的分析问题。
老师分别从学习的出发点、个人能力以及大脑结构方面的差异三个角度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到“学而不用”的根本。
1.没有目的,盲目跟风;
2.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大脑结构的差异导致:硬件-生理上的差异;软件-思维上的差异
老师同时结合“秦始皇”的案例,非常形象的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人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知识库”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习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样是“秦始皇”三个字,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了解多的人和了解少的人,不同的语境下听到这个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反应出来的便是一个人知识库的大小以及对于知识类信息的反应及敏感性。
答疑解惑
这次在现场问题的解答中有老师提到的三个点,让我最为受益。
1.一次只做一件事
关于读书、做事,老师提醒大家一次只做一件事,要事优先,这也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给到老师的启示。老师分享自己年轻时每天的实践,每天自问,是否在遵守这条规则,坚持一年养成习惯。想到我们自己每每开始一项习惯便从坚持21天为起点,但坚持21天后很容易就让自己的习惯告一段落,一不留神便会开始懈怠,从而让自己失掉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机会。
扪心自问,对于一个小习惯,我们有没有每天坚持提醒自己,有没有在做事的时候时刻检视自己是否做到。一次只做一件事听起来简单而实践起来却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也难怪在线上的时候很多朋友总会提问同样的问题,“一次只做一件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做?”。相信很多朋友总会不自觉的陷入贪多求快的困境,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其实是在同人性作斗争。
2.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关于读书,我特别想知道开始就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读一本书,还是通读完之后再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哪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些?很幸运这个提前在社群提的问题被同学们投票选中。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给到了四条建议:
1)先有高度(得有实力),再进行批判;
老师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写唐史),让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应用的基础。对于一个外行,很多时候我们的基础不行,做不到也没有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阅读。老师写了《从历史的角度读管理》一书,对于历史老师强调自己也就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谈不上懂历史。
谈到自己曾经和朋友交流想要写唐史,朋友对于老师的实力表示质疑,老师虽然不服气,但经朋友解释后才知道,自己更多的是对于专业的不了解。朋友说要写唐史四国语言是必备的,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唐朝的历史,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这就需要基础的语言能力。
2)对阅读中的质疑进行验证(做实验);
3)找不同作者版本的书进行比较阅读;
4)请教专家
老师的这些建议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选书的重要性,对于非专业领域,一定要选择杰出人物的书籍,选择经过时代验证过的书籍,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从而提升自己在不同专业领域的敏感度及鉴别力。
3.关于趋势与选择(公司/股票)
我们生活的当下,一切变化太快,如何选择的确是一件不易的事,我们很难对现实做出正确且客观的判断,老师建议我们通过学习杰出人物(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帮助自己认识并解决问题。针对趋势的了解及如何做出选择,老师从宏观的角度给到我们几点思路:
1)国运:多听、多看、多了解时事,学着用杰出人物的视角分析国家形势;
2)行业:透过国家政策了解行业发展的优先次序。
3)创始人:选公司就是选创始人,创始人的理念及价值观很重要。
老师给我们指到方向,而更多的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我相信学而不用非真学,知而不行非真知,知行合一需要我们将更多的时间落在行上。
感谢这次相聚,让我们更加熟悉彼此,感谢这次相聚让我能够在成长的路上变得更加的清晰且笃定。
结实的是朋友,更是能够一起持续成长相互赋能的伙伴;
请教的是老师,更是值得我们一生努力追寻的人生榜样。
活动结束各个团争相和合影,一片热闹,欢笑中带着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