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运动学三定律的发现与墨家的运动观
认识到时空的本质和运动相关(宇或(域)徙,说在长宇久),反过来墨子又考察了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从物体运动这个方面来研究、说明自然万物的存在方式。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具体而言墨子在《经》中提出了“运动学三定律”:
1 运动的空间相关性定律:“动,或(域)从(徙)也”,意思是运动就是空间的变化。墨子认识到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这样,对空间与物体一般运动的联系的分析有了一个出发点。
定律一——物体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时空统一性定律:“行,修以久,说在先后”,意思是运动要消耗时间,运动会有先后的分别。这说明,墨子认为物体的运动与空间和时间相关,空间位置的移动同时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定律二——物体的运动既是一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同时还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3 运动的静止相对性定律:“止,以久也”,意思是物体静止时间也在流逝。墨子认为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以时空变化的形式表现的,物体静止不动说明空间位置虽然没有动,但时间仍在流逝。
定律三——物体静止是一种空间位置的静止,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墨子对运动本质的发现。墨子进一步通过对物体转动、振动、迅速移动、缓慢移动等运动现象的比较分析,在《经说》中为“动”、“行”和“止”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为三大定律做了进一步的注解。
定律一注
“说动。偏际徙者,若户枢瑟兔”,意思是部分动部分不动的案例,有户枢这种转动和琴瑟振动这两种。户枢是代表转动,即门户绕轴转动;瑟兔代表琴瑟的弦的振动。转动和振动都是在被固定的区域内的运动,如门户只能绕轴转动,琴弦是在两端被固定的情况下发生振动。所以,转动和振动是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一种特例。
定律二注
“说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意思是行走必然是先近后远的,远近是距离变化,先后是时间变化,人走的远用的时间必然久。墨子用行人的先后远近关系来说明运动既是一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又标志了时间的流逝。
定律三注
“说止。无久之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意思是排除时间因素的静止概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与运动概念相对的静止,就像空中的飞箭一样,每个瞬间都是静止,但实际上是因为排除了时间流逝的缘故。而考虑了时间流逝的静止概念,才是与运动概念相对的静止,就像人很缓慢迈步的过桥一样,是由一连串静止的空间位置变动而成。
在这里是在区分时间的静止和空间位移的静止,墨子认为存在“无久之止”(由时间停止导致位移的静止)和“有久之止”(时间不停而空间位移的静止)的不同状况,这两种不同的静止状态都是通过和运动过程相对比较来描述的。
“当牛非马”是墨家常用的一种逻辑类比,是用来指出两类不同事物不能存在矛盾关系就好像用牛来否定马一样,具体意思就是说“无久之止”与通常意义的“止”不是同一类事物,因而不具有矛盾关系。墨家将其拿出来讲,其实是针对名家们著名的命题——飞箭不动——而进行反驳的,是说飞箭只是在一个瞬间看似不动而已,是时间的静止不是空间位置的静止。所以墨子具体举例子说“若矢过楹”,就是说飞矢的快速运动,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瞬间的静止积集而成,这种瞬间的静止就是无久之止(无久之止,瞬间镜头定格,在空间位移不停止的过程中让时间停止)。
“当马非马”也是墨家常用的逻辑类比,是指同一类事物的矛盾关系也就是只有“非马”才能否定“马”,意思是“有久之止”才是真正的与空间运动相矛盾的静止。墨家具体距离说“若人过梁”,就是人过桥的缓慢运动,实际上是一系列空间位置相对静止的动作积集而成,这种过桥动作的相对静止比飞矢不动明显,也包含了极限的思想,是一种有久之止(有久之止,放幻灯片一样的运动、时间不停止而空间位移停止)。
墨子用对时间、空间和运动关系的深刻认识,否定了中外名家们飞箭不动的诡辩(名家的惠施提出“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古希腊的芝诺也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
墨子通过对运动和时空关系的考察,指出了时空的实在性正是体现在物体的运动之中。反之,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也可从时空的变化上加以理解,时空与物体运动的相关性的认识,使墨子对自然万物存在方式的认识更趋具体化。这是墨子在运动学角度对科学对象的存在规律进行考察,其对运动的认识水平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其认识之深刻与系统比马克思早了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