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孩子去看了一场话剧,顺便又试听了一节魔法音乐课。
现场,孩子看的很认真,紧接着的魔法音乐课也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回来后我试探着询问孩子是否喜欢那样的音乐时,就产生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你爱玩那样的音乐吗?”我问他。
“不爱。”孩子很干脆。
“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我想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因为时间太长了,兜兜困了。”孩子毫不讳言。
我想起来那天时间的确有些长,对于一个不到5周岁的爱动爱闹的孩子来说,两小时的体验课着实让人吃不消。再加上中午没有午休,上完课已经八点多了。所以,孩子那么说完全是他的真实心理。
“那如果平时老师不带小朋友们玩儿这么长时间,你会不会喜欢?”我尝试换个角度。
“不喜欢,课上老师问谁喜欢音乐就举手,兜兜没举那就说明兜兜不喜欢。”孩子说了具体的情形。
“那你平时不是很爱听鸟叔的歌吗?”我有些不太理解。
“反正兜兜不喜欢。”
“你那天不还跟妈妈说想学韩语唱鸟叔的歌吗?”我想努力引导一下。
孩子不说什么了,我也不想强迫他什么。我想我能做的只是尽量带他多去尝试,尝试后如果他不喜欢,再适当引导一下,如若依然没有什么兴趣,那就算了。我不想把成人眼里功利的那一套强加给孩子,我想这也是一个大人对于孩子的一种尊重,所有的生命个体都值得被尊重,难道不是嘛?即使他还很小很小。
开学时,幼儿园召开了家长会。会上,老师说今年幼儿园将免费开设乐高教育,并邀请一位家长做分享,她的孩子已经在外面的培训班上了一年乐高课。
她说她带孩子去上乐高,一方面是想让孩子坐不住的习惯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是想增强一下孩子的空间架构能力,事实证明,经过一年的培养,的确进步很大。这本无可厚非,可她又补充了一句:我的物理从小就学的不好,所以我想让孩子从小建立起这个空间感。
问问我们自己,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参杂了多少大人的意志?又添加了多少功利的色彩?
恐怕没有几个家长能做到不参丝毫功利的吧?
想起昨天晚上几个闺蜜一起过三八节的随意闲聊里,一个闺蜜说她想让孩子学跳舞和唱歌,将来在单位里不至于因为没有一些业余技能而自卑。
我是不能苟同的。
我倒是为那天去听试听课时结识的好朋友的朋友所持的观点而折服。他说:孩子将来即使是一个保安或者清洁工,但他能听出是巴赫还是贝多芬或者莫扎特,那他也会是快乐的。你对孩子的期待越少,他的成就反而越大,相反,你对他的期待越大,他反倒可能让你失望。
他的观点和有一篇文章里的那个父亲如出一辙,相信很多人是看过的。大意是带学小提琴或者钢琴之类乐器的孩子参加考试,孩子没考过,很是伤心,这时这位智慧的父亲说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孩子,爸爸想告诉你,咱们练琴不是为了考级,而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当你不开心时,心里难受时,能拿起来拉上一曲,忧愁烟消云散,就像爸爸时刻在你身边陪着你一样,那就最好不过了。
现实中,孩子们如果都能有这样的父亲或母亲,不管是什么样的兴趣,哪怕不入流,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兴趣,也才是孩子们的福分。
兴趣,就是令自己高兴愉悦的趣味吧?兴趣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只有取悦自己的兴趣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兴趣,才是真的兴趣。它会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心灵的慰籍,在快节奏里享受一份慢下来的舒畅,在迷茫失落时看到带着光亮的远方。
面对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报不报,交给孩子来选择,报什么,不报什么,也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要不要坚持学下去,依然让孩子说了算。生活中,什么样的孩子都有,爱好广泛的孩子有之,爱好单一的也有,没有爱好的也很多。不管我们的孩子属于哪一类,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即使他什么爱好都没有,也不该被责怪,只要他快乐就好。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初衷和终极目标吗?只不过在过程里我们常常被一些世俗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