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后,秒变迷粉,再看央视朗读者,感叹不已。
董卿有段独白说: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主题为遇见,犹记得濮存昕借老舍的《宗月大师》,向医生表达的再造之恩;
记得无国界女医生蒋励(好酷,中国版姜暮烟的即视感,有木有)借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向战火中的产妇和孩子传递的和平愿望;
记得柳传志朗读了《写给儿子的信》,一份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感受父爱如山;
记得世界小姐张梓琳为女儿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个美好的祝愿;
记得花甲老人许渊冲,讲林徽因写给已世徐志摩的《别丢掉》,为物是人非而唏嘘。
中国人好像传统上更含蓄一些,不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管是对亲人还是爱人朋友。而朗读者这个节目恰好提供了表达感情的平台,用朗读这种温情脉脉的方式,激起内心某处角落的共鸣,从而传递你我,散发着融融的暖意。
恰巧又看到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叫朗读者的德国电影,凯特出演了一位中年独居女文盲汉娜,无意中帮助了年仅15岁的小鲜肉,从而展开了一段朗读和爱情交织的生活画面。
汉娜最喜欢躺在米夏怀里听他为她读书,沉浸在那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世界冷暖,不久这段秘密恋情随着汉娜的不辞而别而不了了之。可她成了少年心底之殇。
时隔八年,在审判二战纳粹战犯时,她做在了审判法庭的被告席,彼时的少年已成为法律学系的实习生,一眼便认出汉娜的背影,汉娜最终宁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来沉冤昭雪,这一切少年心里明了。
知道却不说破,艰难维护汉娜这代价有点大的自尊心,唯一能给的只有尊重和陪伴,他为她录音朗读,她为他识字看书,直到垂老出狱,两人再见时这时光境迁的爱,只有在回忆里发光,终究是不一样了。
最后汉娜站在那些他为她朗读的书上死去,在大时代下,这就是小人物的自尊,宁愿付出一生唯愿坚守的东西。
话说回来,朗读本身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而阅读,是这个女人抵挡世界的盾牌,只有在读书时,听别人的故事,她才会忘记自己丑陋的灵魂和孤独。
太对了,有人说几天不读书就像没洗澡一样难受,我离这种境界差的还远,不过一旦读起来,若有所怠慢,回到家看到作者和主人公手牵着手坐在家里等我,咦!好可怕!
每每此时,把手洗干净,擦点香香,端正的打开书本,怀着读圣经的心情,感受书里的世界。难过时可疗伤,孤独时可明思,感谢古往今来璀璨的文学海洋里,那些闪闪发光的著作者,因为你们的思想结晶,让后人受益无穷。
实在的说,一本真正的好书,带给你的精神G点,也许远超一场酣畅淋漓的sex,因为它不会流于表面,它会穿透你的筋骨和血脉,在自己都无法觉察的瞬间,带给你源远流长的力量。
所以,读吧读吧,起码不知道老之将至。
多希望有白色的落地窗帘 超级大的书柜墙 ,若能一直在阳光里与书为伍,也是顶美的一件事。
大概人过了三十岁,对喧嚣有种本能的抵触,我经常想找个山洞呆着,有点不正常,是不是应该看看心理学的书,没准久病成医了呢。
哈哈,晚安!